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竞飞“天空之城”!普宙科技为城市提供无人机解决方案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轮播图

2024-04-12 08:02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数据正常,可以试飞!”工程师输入指令,点击启动,20多台圆形机库缓缓打开,无人机自动起降飞行,俨然一座无人机机场。

  这是长江日报记者两周来多次在普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宙科技”)的无人机测试场看到的真实场景。

  这个无人机测试场地处武汉南三环的黄龙山脚下。

  9年前,时年52岁的黄立在成功创建高德红外后,杀入无人机领域,以普宙为名再一次创业。2年前,普宙科技从深圳回迁武汉。

  普宙科技总经理陈虎。 记者陶康 摄

  如果说“机上无人”是无人机的第一次无人化,到无人机自动机库取代“飞手”(遥控操纵者)的第二次无人化,为超大城市场景下工业级无人机的大规模应用,打开了全新的想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3月30日,普宙科技总经理陈虎接受长江日报《在场》栏目专访时表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重点突破无人机全链条技术,让低空经济的“空域”广起来、“跑道”长起来。

  【质变】

  无人机机场飞出“共享航班”

  在光谷,普宙科技的“无人机机场”越来越多,每架无人机日均飞行3次、140余条航线划过城市上空。 记者周超 摄

  手机下单,最快5分钟,外卖从天而降——近日,在“无人机之都”深圳,“无人机送外卖”成热点话题。

  而在相距千里的光谷,无人机也早已成为天空的常客。这里的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项目,是全国首个“共享无人机”联合试点工程。

  “嗡”!清晨7时,光谷的楼宇间,银灰色的圆形无人机机库准时旋开,桨叶飞旋,一架架无人机跃起,开始定向巡航。车流量、拥堵、违停等交通信息,实时发送到东湖高新区交通大队的指挥中心。

  “不再需要给每台无人机配一名飞手,无人机实现了第二次无人化。”陈虎介绍,普宙无人机自动“打卡上班”。

  无人机在大悦城附近巡逻。 记者周超 摄

  1917年,英国皇家飞行队制造出一架遥控飞机,这被视作无人机技术的发端。此后近百年时间内,虽然无人机蓬勃发展,却是“名不副实”——机上无人,并不意味着“机下”无人,每一台无人机的操作,都离不开一名“飞手”。

  “能不能做到真正‘无人’?”100多年后的光谷,一次企业内部“飞行事故”研讨会上,黄立发问。

  引发黄立发问的是一次无人机“炸机”——在长江水道作业过程中,无人机失控落水,事故是否由“飞手”失误导致,引发企业内部讨论。

  无人机“未来舱”——是黄立的答案。在他设想中,这个“舱”要有自主充电、实时传输、精准降落等一系列功能,降低对飞手在判断起飞环境、控制飞行、更换电池等层面的需求度。

  2022年,普宙科技K01无人机自动机库诞生,只需接通一根网线、一根电源线,便可以实现远程指令下达、自动开合、无人机自动起降与充电等多种功能。

  4月10日,普宙科技无人机返回机库进行数据回传,并将数据分析结果传输给用户进行处理。 记者周超 摄

  这座“无人机机场”,“飞行情报”也能自主获取。机库旁,一根设备杆上装配了一个“小型气象站”,可监测风速、雨量、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机库可在-35℃至50℃环境下正常作业。

  无人机的应用场景由此质变。人类“放手”的那一刻,无人机开始“独立”面对复杂的工业或行业场景,这让工业级无人机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同年,普宙科技携手光谷开启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项目,建起11套无人机自动机库、3个应用支撑平台,与6部门合作“共享”无人机设备。

  无人机“共享航班”开航,解决了许多部门无人机采购成本高、有无人机无飞手、无人机使用频次低等多种痛点。在AI算法等技术的加持下,一架无人机起飞后,将在巡检中识别多部门所需数据并精准分发,实现了“一次起飞完成多项任务”。

  【换道】

  从“普宙飞行器”到“普宙科技”

  3月29日下午,高德红外工业园区内的普宙科技无人机测试场,随着工程师敲击键盘输入指令,无人机从K01自动机库跃然而起。 记者周超 摄

  多轮喊价,三次举牌,一声槌响——去年4月,猛士科技举办全球首车品鉴拍卖会,001号车主正是黄立。

  4个月后,猛士科技旗下的首款车型猛士917正式上市,全球首款硬派越野车载无人机——S400车载无人机同步亮相,这是普宙科技在汽车领域的最新实践。

  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再次刷新——装在“车轮”上的S400车载无人机,可实现车机深度融合、随车智能伴飞绕飞、动态位置追踪、实时路况监测、户外应急救援等功能。

  从机库到“车库”,这仅是普宙科技的“1个N”。2年前,黄立为普宙科技定下“1+N”战略:“依托1个通用的高端专业级无人机平台,打造N个领域的深度专业化定制和应用,使得无人机成了一个可定制化、完善而实用的生产力工具。”

  当第一架无人机作为训练靶升空时,当无人机还是航模迷的小众玩具时,很少人能预见它将与生产力三个字发生如此紧密的连接。

  把无人机打磨成生产力工具,普宙科技花了7年时间。

  普宙科技无人机生产区,员工对即将出厂的S400专业四旋翼无人机进行视觉标定校准。 记者周超 摄

  2015年,黄立进入无人机赛道,新公司被命名为“普宙飞行器”。1年后,他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为何创业:“民用无人机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未来可能应用到各个领域,普及到每个家庭,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选定了赛道就要长期跑下去,他自投资金,回归创业初始态:“我自己花钱把前面几年最看不清、最难的路走完。”

  10年间,无人机市场“起起落落”。消费级无人机“低迷期”时,黄立没有退场,在上一段创业经历中,他已经历过九死一生,最终冲出重围。在大家一哄而上转场至专业市场时,黄立也没有让新公司成为“跑向风口的猪”,选择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数年沉寂期后,“普宙飞行器”更名为“普宙科技”。对于黄立而言,“飞行器”变为“科技”,源自他对行业的深入观察——无人机仅仅是一个飞行平台,普宙要做的是无人机的解决方案。

  2022年7月,普宙科技将总部从深圳搬回武汉,以一场名为“新低空”的发布会宣告回归,首次发布“无人机+机库+调度平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新加坡、阿联酋迪拜、哥伦比亚麦德林、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如今,普宙科技已为全球100多个城市、多个行业的数千位客户提供了无人机解决方案,并正在“拉升”武汉在低空经济跑道上迅速起飞。

  2月8日,搭载了高清红外摄像头、扩音器等设备的普宙科技无人机经过武鄂高速龚家岭收费站,一路巡飞监测路况。 记者周超 摄

  “回武汉后,是普宙增长最迅速的两年。”陈虎介绍,今年,企业就将搬入新的研发大楼。

  将搬进新大楼的是一支年轻且专业的团队——700余名员工平均年龄不足32岁;研发人员中,只有一半做无人机本体,另一半都是物联网、AI算法识别、大数据、5G工程师。

  【领航】

  布局超大城市新空域

  普宙S400多旋翼无人机,拥有多机中继组网、63分钟续航、3公斤载荷能力、毫米波雷达避障等优势性能,可搭载百万像素的1K红外云台及21T算力的四光云台。 记者周超 摄

  从“空中的照相机”到“空中的机器人”,无人机的下一步走向何方?“空中汽车”,是业界的一个共识——“汽车”的4个轮子将变成4个旋翼,带动双人座舱飞到城市上空,根据航线自动将乘客送达目的地。

  在陈虎的想象中,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发展,或许两三年后,“空中巴士”就有可能在城市运营。在武汉这座超大城市里,市民的出行工具,不仅有无人车,还将有无人机。

  “无人机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性能上的单一优势已无法构筑企业的‘护城河’。”陈虎介绍,续航、感知、抗干扰、载重能力只是参与竞争的“入场券”,唯有通过无人机形成第二次的天地一体化信息融合,才能获得更广的超大城市“空域”,“如果几万台飞机在城市里飞行,我们需要有充足的算力支撑、通信数据安全保障”。

  去年12月,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典型案例发布,普宙科技的“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场景中的数据加密典型案例”入选。这一案例首次将无人全链路数据加密技术应用于无人机,也是名单中的唯一一个低空经济领域案例。

  超大城市是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土壤”,这里应用场景丰富、信息基础设施广泛、产业基础良好。城市与企业“双向奔赴”中,更多的“生产力工具”布局空中,正在产生聚集化的经济效益。

  4月5日,飞手操控无人机从位于东湖高新区的孝恩园起飞,实时监测道路交通及祭扫情况。 记者周超 摄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在低空经济领域同样适用,低空航路网就是带动低空经济循环的“动脉”。而在光谷518平方公里广袤的“试验场”里,普宙科技正参与打造多用户共享的一张低空公共航路网。在一个超大城市里高效有序地规划空域资源,这在全国还是首次。

  今年10月,东湖高新区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二期项目就将竣工验收,186架各类型无人机、128套各类型自动机库,覆盖光谷518平方公里全区域。

  届时,这将成为国内首个全区范围全覆盖、百余架无人机全自动巡飞的低空经济创新实践。

  如今,在光谷,普宙科技的“无人机机场”越来越多,140余条常态固定航线划过城市上空,仅今年清明节前后一周时间,无人机飞行690架次,飞行时长约256小时,无人全链路数据加密技术保障着全流程、全机群的数据安全,一切井井有条。

  清明假期,依托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项目,针对交通拥堵、摆摊设点、噪声污染等管理难点痛点,进行高频次空中巡查。 记者周超 摄

  “‘共享’的下一步是‘共治’,通过无人机构建空中交通枢纽,做无人机的‘塔台’。”陈虎说,普宙科技的创新不会止步,正致力于实现数据“一盘棋”,减少无序“黑飞”,消弭空中的“信息孤岛”,实现低空“天眼”与地面智慧系统的融合。

  “未来,满天飞的无人机会成为手机一样的智能终端,替代人们的双手完成各项任务。”陈虎说,共享模式下的无人机,将会成为智慧城市、交通出行、物流快递、文旅体验等多个领域的主力军。

  每天在高新大道、光谷大道等主干道上空,无人值守的无人机“按时上班”,车流量、拥堵、违停等交通信息被实时抓取,发送到了东湖高新区交通大队的指挥中心。 记者周超 摄

  截至去年底,我国实名登记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已突破120万架,已广泛应用在安全应急、气象监测、基础设施巡护等方面。

  业内预计,到2030年,低空经济产业有望成为一个2万亿元规模的新兴产业,其中无人机和航空器市场规模占比约70%。

  无人机飞进“无人区”,普宙科技天地宽广。

  【对话】

  普宙科技总经理陈虎:

  武汉具有发展低空经济的先发优势

  普宙科技无人机生产区,员工正在检查调试即将出厂的S400专业四旋翼无人机。 记者周超 摄

  长江日报:近10年,市场对于无人机的概念已经从“玩具”逐渐转到了“生产力工具”上,普宙是怎么找准自己的“跑道”的?

  陈虎:无人机市场“起起落落”10年,历经消费级无人机、工业无人机、专业无人机几个阶段。我们一直苦练内功,打通无人机每个专业模块,逐渐掌握了无人机全链条技术,并瞄准智慧城市赛道。我们相信,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无人机,远超消费级无人机的续航、感知、抗干扰、载重能力只是参与竞争的“入场券”,以无人机为核心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才是“制胜绝招”。

  在位于光谷的普宙科技制造中心装配区,工程师正在拼装K01无人机自动机库。 记者周超 摄

  长江日报:将总部从深圳搬回武汉,普宙科技对于在汉发展有什么愿景?

  陈虎:普宙创始人、董事长黄立在最初创立普宙科技时,就将技术链条布局在武汉。2022年我们将总部搬回武汉,黄董事长期待在创业起点——东湖高新区,打造一家低空经济领域的国内头部企业。同时,武汉不断升级营商环境,我们希望在这里做大做强,为当地带来一家掌握无人机全链条的企业。

  大江大湖大武汉。作为超大城市,武汉城市治理的应用场景丰富,无人机在此可以拓展物流、载人、文旅等方面的应用,在万亿级低空经济市场机遇面前,武汉富含市场机遇,已经具有先发优势。

  普宙科技同时计划打造湖北省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我们和湖北省千家低空经济上下游企业一起,做大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城市的产业生态圈。

  通过操控平台,可以实现无人机的自由起降、充电、巡航,进一步降低对无人机飞手的需求,提升全天候无间断的工作能力。 记者周超 摄

  【记者手记】

  让创新“发动机”突破风阻

  如果将低空经济比作一架冲上云霄的飞机,驱动其突破风阻的,就是企业的创新“发动机”。

  普宙的故事验证了企业是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

  企业是最了解市场需求的,他们是“出题人”。“无人机能否真正做到‘无人’?”黄立发问。经此一问,研发需求被提出,新的市场空间被创造。

  或许有无数人有此一问,可唯有拿出魄力、决心和智慧去求解,才叫创新。从“看得见”的机体本身,到“看不见”的无人机通信加密,普宙一步步“闯关”“答题”,拿出创新闯劲,以自身领先的技术优势和深厚实践积累,最终得到市场认可,解决方案已进入百余城市。

  同时,企业还是运用新技术、构建新模式、培育新产业的微观主体。怎么把低空空域高效率、有序开发出来,这是没有前人可以借鉴的领域。普宙开创性开发140条线路的“共享航班”,逐“新”而飞,或许将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一场空中变革。

  唯有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主体作用,产业才能向新、向智,城市才能向上、向未来。

  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长江生态保护、智慧城市、电力巡检、应急消防、林业巡维、警用安防等领域。 记者周超 摄

  (长江日报记者李昕宇 李佳 郑良中)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