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省委“当好龙头、走在前列”重要要求,落实省委、市委“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安排,武昌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支点”担当,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勇争一流、走在前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武昌区委书记余松。
江流贤胜,大成武昌。
问:省委吹响了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号角,赋予武汉“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使命。武昌区作为全市GDP率先跨上2000亿元的中心城区,将怎样融入和服务全省全市发展大局?
答:武昌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对照省委建成支点的目标任务和市委加快转型的部署要求,在今年春节过后第一周接连召开落实支点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座谈会和部署推进会,立足GDP跨上2000亿元的新台阶,进一步提高站位、抬升标杆,全面对标国内一线城市先进城区,谋划形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123”的总体工作思路,努力在全省全市发展中勇挑大梁、走在前列。
“1”即奋进“一个目标”:不断提升“楚天首区”对全省全市经济贡献度,力争GDP到2027年达到2500亿元、到2030年突破3000亿元,到2035年综合发展实力进入全国先进城区行列。
“2”即勇担“两大使命”:作为知名科教强区,积极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打造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和产业化高地;作为“中碳登”所在地,积极探索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优势,打造全国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重要承载地,这是武昌服务全国和全省、全市大局,必须主动担起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3”即加快“三个转型”:加快产业发展转型,建设示范引领的标杆之城;加快城市更新转型,建设近悦远来的魅力之城;加快基层治理转型,建设共生共享的幸福之城,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武汉滨江数创走廊。
问:要把刚才提到的“123”发展蓝图变为现实,武昌区准备从哪些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答:我们将推动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发力,突出抓好四个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武昌发展整体提升。
一是突出创新引领。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水平建设运营中科·武大智谷环高校院所创新发展带,成立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中心,完善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做优“院士之家”“博士联盟”,搭建“院校企地”联合创新转化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培育一批科技龙头企业、行业冠军企业。
二是突出产业焕新。坚持传统主导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手抓”,瞄准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开展产业链长“赛马”比拼,促进金融服务、工程设计、文化旅游、商贸商务等主导产业拓新提能,推动空天信息、软件服务、双碳服务、绿色交通、生命健康等新兴领域聚链成群,高标准建设滨江数创走廊、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等优质产业空间,构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链式发展生态,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竞争力。
三是突出功能支撑。坚持“人产城”一体,加强滨江商务区、华中金融城整体建设运营,市场化推动白沙洲科创片、杨园设计产业片、武车国际社区片等城市单元更新,积极探索企业居民自主更新模式,适应性提升功能配套和承载能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建管运治”一体化,以一流城市功能品质吸引汇聚一流产业、人才、要素。
四是突出文化赋能。聚力武昌古城在保护中开发、千年文化在转化中增值,以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得胜桥、蛇山北坡等项目建设,提高昙华林、斗级营等街区运营水平,依托湖北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文化创新资源推动以文化人、以文塑城,围绕武汉文创大厦、四美塘文化公园等载体集聚“文化+”“+文化”产业集群,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
问: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加快建成支点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关键一年。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武昌区今年要怎样干,才能扛起经济大区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答:我们始终把省委、市委对武昌的殷切期望转化为强烈工作自觉,知责担责、奔跑奋进,以扎实工作的确定性确保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性。
一是千方百计扩投资。在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市第一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滚动开展土地征收攻坚、闲置地块“收调供”盘活、“小而精”地块策划出让,加快投资项目“三库”运转,谋划实施一批30亿、50亿、100亿级标志性项目,确保全年完成土地出让15宗、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以上。
二是供需对接促消费。去年武汉SKP、武昌万象城等6个新型商业体开一个火一个,沙湖天境等“夜光盘”频现,武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历史上首次跃居全市第一。今年我们还将统筹好供给提质和消费激活,以“昌七条”和高品质居住产品稳定房地产消费,高标准上新武汉SKP·K大道、武汉滨江天街等新型商业街区,大力发展“四首经济”、商文旅体融合等新型消费,每月精心策划促消费活动,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迈上900亿元。
三是招育并举强主体。武昌在全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中4年3次获得县市区级第一,去年企业总量也随之在全市中心城区率先突破10万户。今年,将深化“大招商”机制,加大链式、校友、场景、资本招商力度,着力招引总部型、创新型、研发型企业;结合干部素质提升行动培养更多为企业服务的“零号员工”,开通“零号员工快线”,推进政务服务集成化、增值化、智慧化,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全年实现招商签约金额1500亿元、“四上企业”突破1600家。
四是用心用情惠民生。加强就业促进服务,持续推动医疗、教育、“一老一小”等领域优质均衡发展,改扩建南湖二小等一批学校,启用市七医院新院区、水果湖综合养老中心等一批高品质民生服务设施,大力培育发展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体等民生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创造高品质生活。
昙华林。
武昌区将牢记殷殷嘱托,勇担战略使命,按照全省全市“干部素质提升年”要求,不断砥砺担当之志、磨砺担当之勇、提升担当之能,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加快建成支点”中走在最前列、当好“排头兵”。
(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通讯员况昕昀 周凯)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