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30日讯全球最小磁悬浮“人工心”、全球唯一智能化体外心室辅助装置、国内首创静脉血栓易感基因突变快速筛查试剂盒、国内一流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6月29日,一批突破性原创成果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2025医工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前沿科技成果展上亮相。
在现场举行的重大成果转化签约仪式上,多项突破性技术成功实现转化落地。
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团队研发全球唯一再生型人工瓣膜D-phenix。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据统计,全球约有6430万心力衰竭患者。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团队通过医工交叉创新,构建短期急救、中期过渡、长期替代心衰全周期外科治疗新模式。针对心源性休克,研发全球唯一智能磁悬浮体外心室辅助装置Extra-VAD;针对药物治疗无效左心衰,发明全球首款可回收式心房分流器D-shant;针对儿童终末期心衰,研发全球最小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D-minicor;针对瓣膜性心衰,发明全球唯一再生型人工瓣膜D-phenix。这一系列技术成果转让金额达2.5亿元,刷新国内心外科领域纪录。
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团队研发全球最小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D-minicor。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全球每年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数量近1000万例。为此,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团队亮出“双阶利器”:液态基因芯片与快速筛查试剂盒。液态基因芯片为国际首创技术,突破传统影像诊断局限,将静脉血栓分子诊断率从近乎空白提升至52.5%,已服务超2.3万例患者。国内首创基层适用型检测工具——快速筛查试剂盒,如同为隐形血栓装上预警雷达,3小时锁定遗传高危人群,为精准抗凝提供“金标准”,预计未来5年会创造经济效益2.3亿元。
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团队研发静脉血栓易感基因突变快速筛查试剂盒。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会议现场,联影、衷华脑机、迈瑞、远大、东软五大企业与协和医院合作成立的“院企联合实验室”揭牌。同时,协和医院新药临床试验人工智能平台建设正式启动,标志着该院新药研发领域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
前沿科技成果展现场。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刚刚启用的协和医院科技创新转化大楼为华中地区面积最大、功能最全、配置最顶尖的单体科研大楼,内设有生物样本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公共实验平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院企共建实验室等。
(长江日报记者罗兰 通讯员聂文闻 彭锦弦 熊婉婷)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