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刘晨光: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具有全局性意义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头条新闻

2024-07-26 07:4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刘晨光: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具有全局性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六个重大原则,其中包括“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言,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具有全局性意义。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需要深刻把握这一重大原则,学深悟透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

  大国竞争在根本上是制度较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又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复兴伟业三者之间,有一条彼此衔接、甚为清晰的逻辑线索,那就是“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要义,就是要实现制度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制度问题,从十三个方面回答了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体现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承续,其内在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的现代化,还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现代化,也就是制度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与生产力现代化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全面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认识到制度现代化的重要性,深化了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规律的认识。党的二十大系统擘画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是通盘从制度建设着眼,进一步把蓝图化为现实。

  放眼世界历史,大国竞争在根本上是制度较量。一个强国的兴起,往往与艰辛而智慧的创制有关;一个强国的没落,往往与制度的僵化与衰败有关。可以说,没有制度的强大,就没有国家的强大。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建立在一整套强大的制度体系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实践中证明了自身具有显著优势,但仍要经受内外挑战尤其是外部遏制打压的严峻考验,需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在制度竞争中赢得主动。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基本内涵

  我国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已经发展起来以后,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是在社会生产力摆脱过去那种落后状态的情况下,要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着重解决那些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并且从战略性、全局性高度,更加具有历史主动地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从一开始要改的,就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哪里,改革就要推进到哪里。改革之所以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也正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愈加难以破除,相应地,制度建设的任务也就愈加繁重。

  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相适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所有制形式已发生重要变化。正是在此背景下,才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种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这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我国改革经过艰辛探索,最终才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机构改革接踵而至,政府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执政体系也获得发展。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更是领导推动了两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致力于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包括政治制度、法治体系等在内的整个上层建筑的总体性升级。

  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取得治理实效,那就只是徒具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已经得到证明,但绝非至善至美,其完善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应该如何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呢?一个鲜明指向就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此来使我国国家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意味着社会全面进步,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与其相伴相随。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实践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论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时,着重强调“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指明了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定稿作说明时强调内容摆布有几个特点,则进一步指引了实践路径。综括而言,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决定》在论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时,首先突出的就是“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以及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色,可以说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决定》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其篇幅在整个《决定》十五个部分中占了六个部分之多。

  其次,要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决定》在论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段落,在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同时也强调“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实际上,《决定》在阐述总目标后,通过“七个聚焦”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党建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并且这些领域彼此之间并非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七个聚焦”体现了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工程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从图景变为现实。深入学习领悟《决定》的丰富深刻蕴意,需要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看,统一起来看,找到其中的内在关联性与整体一致性,深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义。

  再者,要健全完善党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体制机制。《决定》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概括为六项重大原则,其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调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推进”。《决定》还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定稿作说明时也强调了这一点。

  最后,当前特殊重要的是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与统筹发展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定稿作说明时特别突出了这两个方面。《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论述,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呼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一体重视,并使其得到进一步推进。《决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论述篇幅比较长,抓住了制约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短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必须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鲁珊)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