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22日讯(记者陈永权)“用水用电有没问题?还要多久才能开工?有多少家企业入驻?”近日,位于黎黄陂路的市投资促进局三楼会议室,来自长江新区、园区企业等近20人对着武汉产业地图,“会诊”阳逻新型能源产业园等招商项目,推进落地开工。
组织这场会议的,是今年2月揭牌成立的市投资促进局“项目落地处”。该处室负责人王松说,这已是今年开展的第6次调度会。从拼政策、拼资源转向拼资本、拼服务,“项目落地处”就通过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全流程”闭环服务,让项目更好“落地生根”。
现场参会的中电光谷长江智谷总经理皮业亮说,“落地处”更接地气,干什么、服务谁都一目了然,“我们投资也更有底气”。市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市亿元以上招商引资新开工项目441个,同比增长14%。
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最近,长江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自今年1月,武汉市开展机构改革以来,科技创新、投资服务等市直单位迅速对机构等进行了调整完善,各单位下设的处室也进行了增减或名称更改。
例如,今年2月底,市科学技术局正式更名为“市科技创新局”。该局相关负责人称,不能只搞科技不搞创新。改名,就是要进一步凸显和强化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组织者作用,加快推进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改名的落脚在创新上、在发展上”。
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办公楼一楼,今年8月新挂上了“应用场景开放与创新办公室”的牌子。该办公室负责人李立说,场景办“脱胎”于之前的数字经济处,主要是把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形成应用场景。目前,他们通过企业的大走访,形成了若干应用场景报告。明年初,还将发布武汉十大城市应用场景,引导更多企业为城市转型发展“入场”。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机构改革市直各部门中,有近60个处室名称被优化调整,“创新、科技、开放、发展、产业”等成为新名称中的高频词。比如,市发展改革委财贸处改为“经贸开放处”、市交通运输局物流办改为“物流和供应链发展处”、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新设“改革发展处”等。
“从偏行政转向更偏市场味,从偏宏观转向更偏具体业务,更接地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如国认为,武汉这些机构、处室名称的变化,适应产业变革发展新趋势,体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也树立了一线干部抓项目抓产业的鲜明导向。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