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合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美丽城市圈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12月2日召开的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以全生命周期理念推动武汉城市圈规划、建设、管理,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圈空间发展布局。
召开第一届武汉城市圈城市生态环境合作会;签订《武汉城市圈城市生态环境合作协议书》;推动跨市流域上下游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联防联控达成共识;“点对点”开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深入开展通顺河跨市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共同推进道观河重要饮用水源地共保共建;推动建设武汉市首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
“十四五”开局之年,坚决落实《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和《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2021年度工作要点》(以下简称《2021年度工作要点》),强化区域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空间合作保护,全力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责任担当,挂图作战;奋力作为,成效初显。

“武汉蓝”。 长江网·绿镜头摄影队陈霄 摄
■ 联防共治 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
《2021年度工作要点》提出,深入开展通顺河跨市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推进道观河重要饮用水源地共保共建。
为强化上下游联防联控,进一步系统改善通顺河水环境质量,2021年11月,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主动邀请仙桃市生态环境局到汉协调商议补偿协议事宜。
“深入开展通顺河跨市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善通顺河水环境质量,强化通顺河上下游水污染联防联控,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相关人士说,推进通顺河流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支持武汉、仙桃、潜江三市开展跨界断面水质生态补偿,积极打造以通顺河为代表的江汉平原流域整治样板,推动各地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位于武汉市新洲区邾城东北20公里的道观河水库,上游至黄冈市团风县,下游至新洲区,是新洲区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此前,新洲区和团凤县签订道观河流域生态保护监管协议,双方协同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同时建立道观河水库流域生态保护联席会商机制,通过加强统一管理、互通信息、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跨界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重大项目共商、污染共治、环境整治、应急管控等联防共治行动。
道观河流域开展生态补偿成效显著,目前水质保持在II类,也保障了周边居民的饮水安全。同时,团风县的生态农业、文旅产业品质得到有效提升,生态湿地、临河公园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为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府河、汉北河、汈汊湖、长江、斧头湖和金水河跨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共同提高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应对能力,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水污染事件危害,保障流域上下游生态环境安全,12月,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与孝感、天门、咸宁、随州、荆门等城市的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协商,在跨市流域上下游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联防联控上达成共识。

道观河流域开展生态补偿成效显著。 长江网·绿镜头摄影队陈蕾 摄
■ 联防联控 推动大气污染防治
今年以来,武汉人微信朋友圈里的“武汉蓝”美景不断刷屏。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武汉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有273天,比2018-2020年3年同期均值多13天;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天数分别为55天、5天、1天,比2018-2020年3年同期均值分别减少9天、3天、1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细颗粒物)、NO2(二氧化氮)平均浓度较2018-2020年3年同期均值分别下降11.1%、15.0%、5.0%。
数据背后,是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体系完备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集中多方力量编制《武汉市“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规划》,制定了全年的改善空气质量工作方案;健全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在所有街道(乡镇)布设空气质量监测站,推动以街道为单元的“一点一策”大气污染防治。
深入实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深化重点行业治理,推进“一厂一策”和“一园一策”,精准治理工业污染。钢铁行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累计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30余个。
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会同公安交管部门常态化开展上路机动车尾气执法。
全面推进面源防治。巩固扬尘治理成果,严格工地、道路和混凝土搅拌站扬尘污染管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执法监管,常态化巡查垃圾焚烧、秸秆焚烧等污染。
为强化大气污染问题整改监督,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还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现场巡查。对发现的大气污染问题及时进行督办,每半个月会对大气污染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访并通报。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深入一线调研。 陈伟 摄
■ 共用互补 推进“无废城市圈”建设
据介绍,依托宝武环科、武新建材、春笋、北新建材、亚东水泥等重点企业,武汉市目前已形成了高炉渣、钢渣、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等循环利用产业,大宗工业固废已实现全量化利用。
今年5月11日,武汉市首家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中心——青山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挂牌成立。该中心依托宝武环科武汉金属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每年可综合利用800余万吨固废资源,主要涉及冶金渣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冶金尘泥再利用及城市延伸服务、氧化铁皮铁红产品化利用,以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油桶(铁质)打包加工等。
蔡甸区新建危险废物处置工程项目占地面积约72亩,总建设规模为5万吨/年,处置类别覆盖25大类和259小类。目前,该项目正在全力建设当中,计划明年8月完工。该项目的建成,将弥补武汉市危废处理需求短板,发挥危废处置兜底作用。
《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着力提升城市圈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推进实现危险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圈新改扩建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大幅度提升处置能力。
“加强城市圈固体废物处置利用,推进‘无废城市圈’建设,在废物处置领域加强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处置能力优势,实现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共用互补,从而提高武汉城市圈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相关人士说。

水源地的“哨兵”。 长江网·绿镜头摄影队胡文波 摄
■ “点对点”开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深度对接,重点协商,联防联控。2021年,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与咸宁、孝感、鄂州等城市圈城市开展了“点对点”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推动跨市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签订。
与咸宁开展污染防治协同治理深度对接。4月19日,咸宁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带队,赴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对接污染防治协同治理工作。会上,两局围绕斧头湖协同治理机制、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和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研讨,达成初步共识。
为共同防范环境风险,共同应对和处置跨市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切实保障水环境安全,积极推进长江及斧头湖、金水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联防联控工作,建立健全同域共责、协调协同、信息共享、有序有效的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机制,12月20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与咸宁市生态环境局签订《武汉市与咸宁市跨市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
赴孝感就两市生态环境合作重点事项进行协商。6月22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召开孝汉同城化发展生态环境专题工作组第一次专题会议。
6月25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带队,赴孝感考察两市生态环境合作工作。考察团一行先后到童家湖和沦河进行现场踏勘,了解童家湖污染治理及沦河备用水源地基本情况。在随后进行的汉孝生态环境同城化发展座谈会上,双方决定将组织专家技术团队对沦河备用水源地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政府决策依据;将联合执法作为常态化工作,将应急管理纳入到联合执法之中,且执法区域不局限于府河流域;探索围绕童家湖、滠水率先建立流域补偿机制等。
与鄂州开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对接。11月3日,鄂州市生态环境局和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就建立大梁子湖共建、共管、共治保护机制,严家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医疗废物处置等工作达成初步合作意见。
策划: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长江日报武汉城市圈新闻中心
撰文:王玮琦 赵峰 黄大海 徐一凡 熊中华 李宪鹏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现场办公。 何婷 摄
第一届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合作会举行
九城生态环境治理全面联动
2021年5月19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后,武汉市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成立了工作专班,主动与城市圈各城市生态环境局联系并征求意见,于6月18日在武汉召开了第一届武汉城市圈城市生态环境合作会。
合作会上,武汉城市圈9城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签订了《武汉城市圈城市生态环境合作协议书(2021-2023年)》,计划用三年的时间,9市全面加强武汉城市圈城市生态环境合作。
■ 开展城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 实施城市圈水污染防治共治共保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流域共治机制
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
■ 推进“无废城市圈”建设
提高武汉城市圈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实现固危废管理信息互通
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
■ 共享城市圈生态环境监测数据
■ 城市圈联合开展生态环境监管执法
探索推动流域区域联动执法
协同配合,打击跨行政区域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开展城市圈生态环境信用体系建设
■ 健全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
■ 推进环境政务服务同城化办理
编制公布“省内通办”“跨市通办”事项清单
推进实现通办操作规程
协调开展规划研究和合作立法
■ 完善合作保障机制
组织领导保障
工作清单保障
会议制度保障
互访机制保障

【编辑:卢士昌】
12月2日召开的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以全生命周期理念推动武汉城市圈规划、建设、管理,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圈空间发展布局。
召开第一届武汉城市圈城市生态环境合作会;签订《武汉城市圈城市生态环境合作协议书》;推动跨市流域上下游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联防联控达成共识;“点对点”开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深入开展通顺河跨市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共同推进道观河重要饮用水源地共保共建;推动建设武汉市首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
“十四五”开局之年,坚决落实《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和《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2021年度工作要点》(以下简称《2021年度工作要点》),强化区域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空间合作保护,全力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责任担当,挂图作战;奋力作为,成效初显。

“武汉蓝”。 长江网·绿镜头摄影队陈霄 摄
■ 联防共治 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
《2021年度工作要点》提出,深入开展通顺河跨市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推进道观河重要饮用水源地共保共建。
为强化上下游联防联控,进一步系统改善通顺河水环境质量,2021年11月,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主动邀请仙桃市生态环境局到汉协调商议补偿协议事宜。
“深入开展通顺河跨市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善通顺河水环境质量,强化通顺河上下游水污染联防联控,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相关人士说,推进通顺河流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支持武汉、仙桃、潜江三市开展跨界断面水质生态补偿,积极打造以通顺河为代表的江汉平原流域整治样板,推动各地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位于武汉市新洲区邾城东北20公里的道观河水库,上游至黄冈市团风县,下游至新洲区,是新洲区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此前,新洲区和团凤县签订道观河流域生态保护监管协议,双方协同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同时建立道观河水库流域生态保护联席会商机制,通过加强统一管理、互通信息、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跨界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重大项目共商、污染共治、环境整治、应急管控等联防共治行动。
道观河流域开展生态补偿成效显著,目前水质保持在II类,也保障了周边居民的饮水安全。同时,团风县的生态农业、文旅产业品质得到有效提升,生态湿地、临河公园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为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府河、汉北河、汈汊湖、长江、斧头湖和金水河跨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共同提高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应对能力,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水污染事件危害,保障流域上下游生态环境安全,12月,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与孝感、天门、咸宁、随州、荆门等城市的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协商,在跨市流域上下游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联防联控上达成共识。

道观河流域开展生态补偿成效显著。 长江网·绿镜头摄影队陈蕾 摄
■ 联防联控 推动大气污染防治
今年以来,武汉人微信朋友圈里的“武汉蓝”美景不断刷屏。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武汉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有273天,比2018-2020年3年同期均值多13天;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天数分别为55天、5天、1天,比2018-2020年3年同期均值分别减少9天、3天、1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细颗粒物)、NO2(二氧化氮)平均浓度较2018-2020年3年同期均值分别下降11.1%、15.0%、5.0%。
数据背后,是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体系完备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集中多方力量编制《武汉市“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规划》,制定了全年的改善空气质量工作方案;健全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在所有街道(乡镇)布设空气质量监测站,推动以街道为单元的“一点一策”大气污染防治。
深入实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深化重点行业治理,推进“一厂一策”和“一园一策”,精准治理工业污染。钢铁行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累计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30余个。
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会同公安交管部门常态化开展上路机动车尾气执法。
全面推进面源防治。巩固扬尘治理成果,严格工地、道路和混凝土搅拌站扬尘污染管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执法监管,常态化巡查垃圾焚烧、秸秆焚烧等污染。
为强化大气污染问题整改监督,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还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现场巡查。对发现的大气污染问题及时进行督办,每半个月会对大气污染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访并通报。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深入一线调研。 陈伟 摄
■ 共用互补 推进“无废城市圈”建设
据介绍,依托宝武环科、武新建材、春笋、北新建材、亚东水泥等重点企业,武汉市目前已形成了高炉渣、钢渣、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等循环利用产业,大宗工业固废已实现全量化利用。
今年5月11日,武汉市首家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中心——青山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挂牌成立。该中心依托宝武环科武汉金属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每年可综合利用800余万吨固废资源,主要涉及冶金渣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冶金尘泥再利用及城市延伸服务、氧化铁皮铁红产品化利用,以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油桶(铁质)打包加工等。
蔡甸区新建危险废物处置工程项目占地面积约72亩,总建设规模为5万吨/年,处置类别覆盖25大类和259小类。目前,该项目正在全力建设当中,计划明年8月完工。该项目的建成,将弥补武汉市危废处理需求短板,发挥危废处置兜底作用。
《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着力提升城市圈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推进实现危险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圈新改扩建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大幅度提升处置能力。
“加强城市圈固体废物处置利用,推进‘无废城市圈’建设,在废物处置领域加强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处置能力优势,实现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共用互补,从而提高武汉城市圈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相关人士说。

水源地的“哨兵”。 长江网·绿镜头摄影队胡文波 摄
■ “点对点”开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深度对接,重点协商,联防联控。2021年,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与咸宁、孝感、鄂州等城市圈城市开展了“点对点”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推动跨市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签订。
与咸宁开展污染防治协同治理深度对接。4月19日,咸宁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带队,赴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对接污染防治协同治理工作。会上,两局围绕斧头湖协同治理机制、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和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研讨,达成初步共识。
为共同防范环境风险,共同应对和处置跨市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切实保障水环境安全,积极推进长江及斧头湖、金水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联防联控工作,建立健全同域共责、协调协同、信息共享、有序有效的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机制,12月20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与咸宁市生态环境局签订《武汉市与咸宁市跨市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
赴孝感就两市生态环境合作重点事项进行协商。6月22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召开孝汉同城化发展生态环境专题工作组第一次专题会议。
6月25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带队,赴孝感考察两市生态环境合作工作。考察团一行先后到童家湖和沦河进行现场踏勘,了解童家湖污染治理及沦河备用水源地基本情况。在随后进行的汉孝生态环境同城化发展座谈会上,双方决定将组织专家技术团队对沦河备用水源地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政府决策依据;将联合执法作为常态化工作,将应急管理纳入到联合执法之中,且执法区域不局限于府河流域;探索围绕童家湖、滠水率先建立流域补偿机制等。
与鄂州开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对接。11月3日,鄂州市生态环境局和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就建立大梁子湖共建、共管、共治保护机制,严家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医疗废物处置等工作达成初步合作意见。
策划: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长江日报武汉城市圈新闻中心
撰文:王玮琦 赵峰 黄大海 徐一凡 熊中华 李宪鹏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现场办公。 何婷 摄
第一届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合作会举行
九城生态环境治理全面联动
2021年5月19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后,武汉市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成立了工作专班,主动与城市圈各城市生态环境局联系并征求意见,于6月18日在武汉召开了第一届武汉城市圈城市生态环境合作会。
合作会上,武汉城市圈9城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签订了《武汉城市圈城市生态环境合作协议书(2021-2023年)》,计划用三年的时间,9市全面加强武汉城市圈城市生态环境合作。
■ 开展城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 实施城市圈水污染防治共治共保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流域共治机制
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
■ 推进“无废城市圈”建设
提高武汉城市圈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实现固危废管理信息互通
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
■ 共享城市圈生态环境监测数据
■ 城市圈联合开展生态环境监管执法
探索推动流域区域联动执法
协同配合,打击跨行政区域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开展城市圈生态环境信用体系建设
■ 健全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
■ 推进环境政务服务同城化办理
编制公布“省内通办”“跨市通办”事项清单
推进实现通办操作规程
协调开展规划研究和合作立法
■ 完善合作保障机制
组织领导保障
工作清单保障
会议制度保障
互访机制保障

【编辑:卢士昌】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