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物理整合”变“化学反应”,武汉城建集团改革重组初显成效
2020年,武汉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原武汉地产集团等7家市属国企整合成立武汉城建集团。2021年,武汉城建集团营收连续突破300亿、400亿、500亿元三大关口,利润总额由25亿元增至36亿元,同比预计增长44%。
武汉城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付明贵说,武汉城建集团重组后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资源链整合、产业链补强补优、供应链循环畅通等做好改革文章,推动企业重组由“物理整合”迅速变为“化学反应”,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改革为擎,一张产业蓝图统揽全局
2020年9月12日成立的武汉城建集团,总资产近3000亿元,拥有员工近万人,是武汉本轮国企改革中重组企业数量最多、整合资源最多、涉及人员最多的市属国企。“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新阶段、新格局、新机遇下,重组后武汉城建集团坚持思想破冰、改革破壁、发展破圈。
高效完成“物理整合”后,武汉城建集团聚焦产业架构、市场开拓、体制机制、人事薪酬等方面,大刀阔斧改革,打出一套“组合拳”。其中,产业如何布局,是关系改革成败的关键。
重组前,原7家企业下辖子公司20余家,业务范围涵盖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设计咨询、园林生态等诸多领域。不少企业产业相近,业务相似甚至相同,经济效益各有差异。
重组后,武汉城建集团按照“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的原则,聘请专业咨询管理机构对公司业务进行全面梳理和提炼,构建了“3+4+X”的现代产业体系。即以城市更新、综合开发、建筑施工为主导,以园林生态、设计咨询、城市服务、资本运营为支撑,协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改革重组后的武汉城建集团作为武汉市城市更新中心,围绕城市建设与运营,致力于打造城市有机更新的综合服务商和示范引领者,赋能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提升。
城市综合开发,走集约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板块武汉城建集团整合后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是集团的核心业务。整合前,多家市属国企管理8家房地产企业,业绩、实力、规模参差不齐,各有各自品牌。重组后,武汉城建集团顺势成立新的全资子集团——武汉地产集团,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了统一的业务标准、管理体系、制度流程。“对外,新的地产集团业务专一、实力雄厚,能提升整体竞争力;对内,原各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外部竞争,缩减了运营成本。”武汉城建集团总经理应志刚说。
在内部,武汉地产集团创新建立竞争机制。2021年以来,武汉城建集团在全市多轮集中供地中获得13个地块,权益面积201万平方米。这些地块“入库”后,交由哪家开发公司?如何开发?不再由集团指派、分配,而是在开发公司中开展市场化的内部比选、竞争。各公司根据规划条件,编制设计方案等,公开比选、综合评分,谁的方案优、效益好、周期短、成本低,就交给谁实施。
为保证实现预期收益,武汉城建集团还与开发企业领导班子和项目团队签订责任书,交付风险抵押金。若不能实现预期收益,风险金自动扣除;若超过预期收益,抵押金退还并给予奖励。“国企学习民企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充分激发了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大家都是项目股东,个个干劲满满。”武汉城建集团江北公司董事长王继兵说。
数据显示,2021年武汉城建集团全口径商品房销售额415亿元、商品住宅销售389亿元,连续两年夺得武汉市场“双第一”,排名中国房地产企业百强第57名、较去年进位11位。
干部竞位人才竞岗,打破常规锤炼队伍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支撑。改革重组后,武汉城建集团推行内部“去行政化”,变“管身份”为“管岗位”,形成以岗位管理为主、职级管理为辅的岗位职级管理制度。在职级与岗位分离的模式下,武汉城建集团将一批有能力、责任心强但职级较低的人才选用到高一层级的岗位上。
2021年,武汉城建集团通过市场化方式,共选聘了5名职业经理人。通过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武汉城建集团内部形成了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新机制充分激发了企业管理人员和骨干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展望未来,付明贵表示,武汉城建集团将继续深化改革、聚力创新,进一步聚焦主业主责、优化资源,力争三年进入中国企业200强。
(来源:新华网)
【实习编辑:商佩】
武汉城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付明贵说,武汉城建集团重组后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资源链整合、产业链补强补优、供应链循环畅通等做好改革文章,推动企业重组由“物理整合”迅速变为“化学反应”,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改革为擎,一张产业蓝图统揽全局
2020年9月12日成立的武汉城建集团,总资产近3000亿元,拥有员工近万人,是武汉本轮国企改革中重组企业数量最多、整合资源最多、涉及人员最多的市属国企。“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新阶段、新格局、新机遇下,重组后武汉城建集团坚持思想破冰、改革破壁、发展破圈。
高效完成“物理整合”后,武汉城建集团聚焦产业架构、市场开拓、体制机制、人事薪酬等方面,大刀阔斧改革,打出一套“组合拳”。其中,产业如何布局,是关系改革成败的关键。
重组前,原7家企业下辖子公司20余家,业务范围涵盖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设计咨询、园林生态等诸多领域。不少企业产业相近,业务相似甚至相同,经济效益各有差异。
重组后,武汉城建集团按照“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的原则,聘请专业咨询管理机构对公司业务进行全面梳理和提炼,构建了“3+4+X”的现代产业体系。即以城市更新、综合开发、建筑施工为主导,以园林生态、设计咨询、城市服务、资本运营为支撑,协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改革重组后的武汉城建集团作为武汉市城市更新中心,围绕城市建设与运营,致力于打造城市有机更新的综合服务商和示范引领者,赋能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提升。
城市综合开发,走集约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板块武汉城建集团整合后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是集团的核心业务。整合前,多家市属国企管理8家房地产企业,业绩、实力、规模参差不齐,各有各自品牌。重组后,武汉城建集团顺势成立新的全资子集团——武汉地产集团,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了统一的业务标准、管理体系、制度流程。“对外,新的地产集团业务专一、实力雄厚,能提升整体竞争力;对内,原各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外部竞争,缩减了运营成本。”武汉城建集团总经理应志刚说。
在内部,武汉地产集团创新建立竞争机制。2021年以来,武汉城建集团在全市多轮集中供地中获得13个地块,权益面积201万平方米。这些地块“入库”后,交由哪家开发公司?如何开发?不再由集团指派、分配,而是在开发公司中开展市场化的内部比选、竞争。各公司根据规划条件,编制设计方案等,公开比选、综合评分,谁的方案优、效益好、周期短、成本低,就交给谁实施。
为保证实现预期收益,武汉城建集团还与开发企业领导班子和项目团队签订责任书,交付风险抵押金。若不能实现预期收益,风险金自动扣除;若超过预期收益,抵押金退还并给予奖励。“国企学习民企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充分激发了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大家都是项目股东,个个干劲满满。”武汉城建集团江北公司董事长王继兵说。
数据显示,2021年武汉城建集团全口径商品房销售额415亿元、商品住宅销售389亿元,连续两年夺得武汉市场“双第一”,排名中国房地产企业百强第57名、较去年进位11位。
干部竞位人才竞岗,打破常规锤炼队伍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支撑。改革重组后,武汉城建集团推行内部“去行政化”,变“管身份”为“管岗位”,形成以岗位管理为主、职级管理为辅的岗位职级管理制度。在职级与岗位分离的模式下,武汉城建集团将一批有能力、责任心强但职级较低的人才选用到高一层级的岗位上。
2021年,武汉城建集团通过市场化方式,共选聘了5名职业经理人。通过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武汉城建集团内部形成了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新机制充分激发了企业管理人员和骨干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展望未来,付明贵表示,武汉城建集团将继续深化改革、聚力创新,进一步聚焦主业主责、优化资源,力争三年进入中国企业200强。
(来源:新华网)
【实习编辑:商佩】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