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武汉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水务现代化,全面建成幸福河湖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2-03-26 06:54 来源: 郑晓晓
【字体:


  一群鸬鹚在江渚栖息。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近日,《武汉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批。根据规划,到2035年,武汉将全面建成幸福河湖、现代水网和世界滨水生态名城,基本实现水务现代化。
  《规划》共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1.水安全——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防洪能力,强化监测预警预报手段,提升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水平,三级及以上堤防防洪标准达标率达到95%以上;继续推进排水防涝补短板建设,不断提高管网标准和能力,力争骨干排水防涝能力达到20年一遇以上水平,重点区域达到50年一遇,基本消除顽固渍水点,形成江湖安澜、蓄排并举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2.水环境——深入优化城乡污水系统布局,实现污水管网建设全覆盖,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BOD5)提升至80 mg/L;多举措开展河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升至70%,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建成区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V类湖泊,形成控源截污、河湖健康的水环境治理体系。
  3.水生态——积极开展河湖水体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湖泊岸线治理与滨水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提升城市蓝绿空间占比,打造水城相融、蓝绿交织的生态宜居之城,主要河湖生态岸线比例超过90%,形成水清岸绿、生态美丽的水生态修复体系。
  4.水资源——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围绕“城乡一体、一网分片、水源地优化、整体提质”对全市供水系统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多源联网、安全可靠的集中供水系统,自来水厂出厂水供水水质合格率中心城区达到99%以上,新城区达到95%以上;全面优化武汉市农田灌溉空间格局及服务功能,使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形成多源互济、节水高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5.水文化——以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为重点,充分利用武汉市江河湖泊资源,融合水文化与水利工程,打造特色的湖泊文化景观,强化水利风景区创建与品质提升,形成江风湖韵、城水交融的水文化传承体系。
  6.水治理——以保障水安全、完善水法治为重点,以水务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精准科学、依法智慧的水治理体系。
  《规划》明确了武汉“十四五”水务工作重点任务。
  在保障水安全方面,武汉将优化调整汉口防洪保护圈和武湖、涨渡湖蓄滞洪区安全区,加快杜家台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推进江河堤防提档升级等。
  在治理水环境方面,武汉将以“三湖三河”、东沙湖、汉阳六湖为重点,深入推进全市16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65个重点湖泊水质提升工作,全面提升河湖水质;构建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体系。
  在修复水生态方面,武汉将对黄孝河、机场河、巡司河等港渠以及汤逊湖、黄家湖等湖泊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与构建;完善中心城区水网连通工程,逐步开展新城区水网连通工程,构建全市河湖水系畅通格局;以新洲、江夏为试点,着力推动“水美乡村”建设。
  在优化水资源方面,武汉将加强全市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形成“1湖5库”应急备用水源系统,打造“双水源”城市;持续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开展优质饮用水试点。
  在彰显水文化方面,《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武汉将加快推进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建设东湖、南湖、后官湖等湖泊滨水生态空间,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等。
  在加强水治理方面,《规划》提出,要以保障水安全、完善水法治为重点,以水务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精准科学、依法智慧的水治理体系。
  除了全面推进“五水”统筹建设,《规划》还提出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托城市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配置和水文化传承五大总体布局,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以保障水安全、完善水法治为重点,以水务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建设集“安全水务、法治水务、智慧水务、创新水务、责任水务”为一体的水治理体系,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出品 编辑整合:郑晓晓 资料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市水务局)
  【编辑:商佩】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