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你的身材准备好了吗?
随着气温的逐渐转暖,
又可以将厚重的冬衣收进柜子,
换上春装了。
那么,有没有发现:
经过一个冬天,
被包裹的身材“壮硕”了些呢?
是真的“壮”了,
还是“胖”了呢?
我们先来看看,
什么是“胖”?
什么是胖?
每个人对“胖”与“不胖”的判断是有个人喜好的,一个认为胖是福气的人,和一个追求骨感美的人,对于“胖”的评价差别是很大的。
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当以“对健康构成威胁的异常或过量的脂肪堆积”为标准时,什么是“胖”。这个时候,我们会选择一些可以测量的指标,并确定其分别正常或异常的界定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客观地对“胖”进行判断了。
怎样才算胖?
1 体重指数
我们最先想到的一个判断方式一定是体重。但是仅靠体重就够了吗?一个很高的人,很可能体重会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胖”。所以,我们需要把身高也纳入考虑。这时,就需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这个指标。
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²(kg/m²)
《中国成人肥胖指南》根据BMI制定了中国成年人的健康体重范围:

2 腰围
体重指数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指标,但是它也有一个短板,它只能反映身体的总重量,并不能分辨过度蓄积的脂肪在我们身体里的分布位置。此时,就需要腰围这个指标来帮忙。
腰围是指放松站立、不收腹或屏气时肚脐上1厘米水平轻轻缠绕一圈的长度。男性与女性的判断标准并不相同,男性应将腰围保持在小于90厘米,女性则应小于85厘米。
我们为什么不应该“胖”?
1 “胖”是一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指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2016年,在全球成年人中,有近四分之一是超重,超过十分之一为肥胖。与体重过低相比,超重/肥胖在世界范围内会导致更多的死亡人数。
2 “胖”也与其他疾病有关。
“胖”会增高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这包括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疾病以及某些癌症,甚至还会增高新冠肺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在儿童,“胖”不仅会带来呼吸困难、骨折风险增高、胰岛素耐受、心血管疾病早期征兆、负面的心理影响,还会导致成年期肥胖、早逝和残疾的概率增高。
为了美丽的春天
一起行动起来吧!
“胖”与许多因素有关,其根本是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这也给我们指明了应对“胖”的两个途径: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 简单说,就是“管住嘴,迈开腿”,注意自己有没有做到吃动平衡。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大家:
限制来自于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
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物及坚果的食用量;
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体重超出了健康标准时,还需要牢记,减重是不应急于求成的。
减重的速度不宜过快,目标也不宜定得过高。在低能量膳食和适量增加运动的情况下,每周减重0.5公斤是健康减重的理想速度。
减重也不宜过度、不应极端。体重应维持在健康的范围之内。过重不好,过轻也同样不好。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科学的判断,制定目标体重,并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选择来健康减重。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符樱】
又可以将厚重的冬衣收进柜子,
换上春装了。
那么,有没有发现:
经过一个冬天,
被包裹的身材“壮硕”了些呢?
是真的“壮”了,
还是“胖”了呢?
我们先来看看,
什么是“胖”?
什么是胖?
每个人对“胖”与“不胖”的判断是有个人喜好的,一个认为胖是福气的人,和一个追求骨感美的人,对于“胖”的评价差别是很大的。
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当以“对健康构成威胁的异常或过量的脂肪堆积”为标准时,什么是“胖”。这个时候,我们会选择一些可以测量的指标,并确定其分别正常或异常的界定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客观地对“胖”进行判断了。
怎样才算胖?
1 体重指数
我们最先想到的一个判断方式一定是体重。但是仅靠体重就够了吗?一个很高的人,很可能体重会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胖”。所以,我们需要把身高也纳入考虑。这时,就需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这个指标。
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²(kg/m²)
《中国成人肥胖指南》根据BMI制定了中国成年人的健康体重范围:

2 腰围
体重指数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指标,但是它也有一个短板,它只能反映身体的总重量,并不能分辨过度蓄积的脂肪在我们身体里的分布位置。此时,就需要腰围这个指标来帮忙。
腰围是指放松站立、不收腹或屏气时肚脐上1厘米水平轻轻缠绕一圈的长度。男性与女性的判断标准并不相同,男性应将腰围保持在小于90厘米,女性则应小于85厘米。
我们为什么不应该“胖”?
1 “胖”是一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指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2016年,在全球成年人中,有近四分之一是超重,超过十分之一为肥胖。与体重过低相比,超重/肥胖在世界范围内会导致更多的死亡人数。
2 “胖”也与其他疾病有关。
“胖”会增高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这包括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疾病以及某些癌症,甚至还会增高新冠肺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在儿童,“胖”不仅会带来呼吸困难、骨折风险增高、胰岛素耐受、心血管疾病早期征兆、负面的心理影响,还会导致成年期肥胖、早逝和残疾的概率增高。
为了美丽的春天
一起行动起来吧!
“胖”与许多因素有关,其根本是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这也给我们指明了应对“胖”的两个途径: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 简单说,就是“管住嘴,迈开腿”,注意自己有没有做到吃动平衡。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大家:
限制来自于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
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物及坚果的食用量;
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体重超出了健康标准时,还需要牢记,减重是不应急于求成的。
减重的速度不宜过快,目标也不宜定得过高。在低能量膳食和适量增加运动的情况下,每周减重0.5公斤是健康减重的理想速度。
减重也不宜过度、不应极端。体重应维持在健康的范围之内。过重不好,过轻也同样不好。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科学的判断,制定目标体重,并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选择来健康减重。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符樱】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