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武汉发布“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今后五年,武汉城市圈更添生态“底色”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2-04-13 17:2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3日讯 着眼于2035年武汉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总要求,减污降碳、绿色发展,首次从区域生态安全的大格局,将经济协同发展的武汉城市圈,扩展为生态协同发展的“绿色城市圈”,为武汉城市圈增添更多的绿色“底色”,让各城市和居民共享绿意、“自由森呼吸”。这是日前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要求。
  精准发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规划》展望,到2025年,武汉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面消除劣Ⅴ类湖泊,“北峰南泽、河湖密布”的自然生态格局更加稳定。
  武汉将全面精准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从实施路径来看,武汉将坚持创新驱动,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加强先进适用绿色技术和装备研发制造、产业化及示范应用;加强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煤炭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抑制高碳投资。
  具体的举措包括: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支柱产业;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动水生态恢复,持续建设海绵城市;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头管控;推进土壤安全利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
  我市将全力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完善沿江流域空间体系,高水平规划建设“两江四岸”,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抓好长江岸线“留白”“留绿”和功能恢复;深入推进长江武汉段综合治理,推进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工作,推动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推动流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


  “双碳”探索:全面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武汉将制订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深入开展多个领域的“双碳”探索工作。
  鼓励电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制订碳减排行动方案。支持煤电、钢铁、石化、水泥等行业企业开展碳减排重大项目和技术创新。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以及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或者近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
  推动武昌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创新碳金融产品,完善碳金融体系建设,努力将武汉打造成为全国碳金融中心。
  同时,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气象、地质、防洪排涝等灾害提前预警防控,建立极端天气应急联动机制。
  拓展“绿圈”:“武汉城市圈”更添绿意
  从广度上看,《规划》跳出武汉的本位,站在更宏观的视域,联手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共同打造“无废城市圈”“绿色城市圈”。建立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机制,“绿色美丽城市圈”的提法,因而首次进入武汉的市级生态环境规划中。
  从深度上看,《规划》支持武汉城市圈重点行业共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重点企业开展碳达峰示范创建;协同推进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共用互补,提高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深入推进污染联防联治,积极推动长江、汉江、通顺河、举水河、道观河、梁子湖、斧头湖等跨区域河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深入开展通顺河等跨界水体生态补偿。
  编制武汉城市圈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建立统一协调、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区域预警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加强联合监测、联合执法。
  《规划》提出,推动武汉城市圈生态建设联动,加快构建木兰山山地生态绿楔、武仙洪湖湿地生态绿楔、幕阜山梁子湖生态绿楔等武汉城市圈生态屏障,让更多居民享受高品质宜居“绿色城市圈”。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孙艳 孙辰 胡喜珍 摄影记者刘斌)
  【编辑:郑晓晓】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