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毅: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盛毅研究员。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王玮琦) “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须打破原来传统的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更符合、适应未来发展的城市空间体系。”11月27日上午,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联合举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高端论坛上,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盛毅研究员分享了四川省域副中心分层次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盛毅研究员以“四川省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思路和举措”为题进行发言。
“四川省中心城区人口过100万只有5个,中心城区GDP超1000亿元的只有2个,其余都在400至800亿元之间。经济总量排第二位的绵阳,2021年也仅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2%。”盛毅首先提出城市体系缺乏副中心支撑的难题,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小,难以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如果简单按照国家城市规划办法,讲中心城区意义并不大,还须突出中心城市规模以及在全省的影响力。”盛毅说,如今除成都外,整个四川省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小,难以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2018年,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及打造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并明确了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7个区域中心城市,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盛毅介绍,为了支持四川7个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其具体目标是经济总量达到3000至5000千亿,在一定区域能发挥较强的带动作用。盛毅建议,省域中心城市建设不仅要拓展城市中心空间,还要在这些城区里构建更高层级的平台。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支持绵阳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加快提升乐山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持续做强重要节点城市特色功能。
盛毅认为,绵阳具有发展潜力和技术优势,且是成都都市圈辐射范围重要区域之一。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正好位于四川北部、南部和东部,形成“一主三副”空间格局,并且两个组团分别合起来后,各组团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10%左右,产业基础较其他区域好,这样才能更好推动四川省域副中心建设。
针对如何推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盛毅提出,需要做大城区经济总量,强化辐射带动能力;按照都市圈建设模式,推进与周边城市同城化;明确组团城市产业分工,形成互补优势;立协同推进机构,创新合作的机制。
“城市规模太大,若按照行政区来考虑,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会上不去。如今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30公里左右为半径规划建设都市圈,符合实际情况。”盛毅建议,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不仅要提高同城化程度,还要强化经济联系。
【编辑:赖俊】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