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升腾,“忙碌劲”洋溢——从武汉“小店经济”看春节消费新动向
炉火正旺,蒸汽升腾,铫子中的藕汤翻滚,香味弥漫。
1月12日上午,记者在武汉市武昌区户部巷街区见到黄磬时,她正穿行在一排排炭火炉间,仔细检查即将出锅的菜品。“炉子越开越多,烟火气越来越旺,新年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强。”黄磬笑容满面地说。
在这条远近闻名的美食街上,49岁的黄磬和丈夫经营着一家餐厅,主打莲藕炖排骨这道荆楚名菜。由于用料实在、工艺讲究,小店口碑越来越好,成为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的“网红店”。
1月12日,黄磬在店内检查即将出锅的菜品。新华社记者熊琦 摄
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疫情反复,户部巷人流量大大减少,不少商户原本红火的生意被按下了“暂停键”。“以前30多个炉子从早到晚忙不过来。可疫情一来,有时一天只有五六名客人,自己和员工吃掉的藕汤,比卖出去的还多。”黄磬一度忧心忡忡。
如何恢复人气、刺激消费,成了街道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商户建立帮扶台账、与私人房东协商减免房租、帮助商户申请低息贷款、邀请文艺表演拉拢人气……”户部巷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桂杰说,一系列的行动不仅为店主们减轻了负担,更坚定了大家度过寒冬的信心。
“只要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春天就在眼前。”黄磬说,刚过去的元旦假期,户部巷的人流已有明显回升,这个“永不打烊”的小巷即将回归。
下午2时许,位于汉口老城区的汉正街雨后初霁。地面积水还未干,街区内采买货物的人流已是熙熙攘攘。作为闻名全国的小商品市场,春节临近,这里迎来了一年的旺季。
“老板,三层的红灯笼还有货吗?我要600个。”“老板,一米六和二米二的对联各来40套。”……汉正街牌坊附近的一家装饰用品店内,上门采买的顾客络绎不绝。
旋转闪烁的红灯笼、绳结密实的中国结、噼啪作响的电子鞭炮……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新年装饰用品,远远站在门口,浓浓“年味儿”扑面而来。
1月12日,顾客在黄红姣的店内挑选新年装饰品。新华社记者龚联康 摄
“现在从早上7点开门,常常要忙到晚上7点。”店老板黄红姣兴奋地说,新年伊始,小店就忙碌起来。进店的除了逛街的散客,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贩。交谈间隙,黄红姣便用计算器“敲”出了上千元的交易额。
在汉正街打拼的十年,黄红姣夫妻见证了“天下第一街”的变迁,也经历了这几年的起起伏伏。
“好在最艰难的时刻终于过去了,我们总算熬过来了。”说起新年愿望,黄红姣腼腆地笑了笑。“今年采买饰品的顾客明显多于去年,大家都对新年充满期待,我们也准备早点回家团圆,希望来年生意能越来越好。”
夜幕降临,在武汉市黄陂区汉口北品牌服装城内,忙碌依然在继续。
在一家服饰店门前,47岁的老板周胜利正忙着和工厂沟通生产情况,3位主播在手机前卖力地展示推销,工作人员麻利地整理打包,吆喝声、点货声此起彼伏。
周胜利20岁从家乡黄冈外出闯荡做服装生意,北京、天津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脚印。2019年他选择回到武汉发展,但不想遇上了疫情。
1月1日,市民在武汉市汉口北鲜花市场购买鲜花。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疫情形势好转、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周胜利明显觉得市场“暖”起来了。“现在我们24小时轮转,一边直播一边发货,春节也不停工。”周胜利说,现在一天能卖出几千单,营业额达到20万元,除了湖北,还发往华中、华南地区的多个省份。
在汉口北,这样繁忙的景象处处上演。文体玩具城的新年装饰品店主王兴鹏穿梭于大红灯笼、满墙对联中,忙得脚不沾地;海鲜食材行的李老板看着活蹦乱跳的帝王蟹被打包发出,笑得合不拢嘴;味道小镇的干货店主李剑招呼顾客,推销着自家上新的话梅和果干……
数据显示,2023年元旦至今,汉口北市场共接待消费者近65万人次,30多个专业市场“年货节”销售额已达16.5亿元。
烟火旺起来,小店转起来。新春将至,商户们的心也正热腾起来。
(来源:新华社)
【编辑:李智恒】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