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讲述踏上新征程的中国故事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3-01-19 06:5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新征程的中国故事,讲来不乏技巧,叙说更显内涵。2022年,面对火热的生活,我们努力当一名中国故事的好讲述人。

  好的故事绝不失真,它热情地记录着国家的大事件,这些大事件是历史的辉煌时刻;它如实反映着城市的变迁,这些变迁里有时代的新气象;它真诚地讴歌“小”人物的砥砺奋进,这些奋进里有普通人积极乐观、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它客观地描述一个个鲜活的瞬间,这些瞬间折射着各行各业追求幸福生活历程的斑斓与跌宕……

  国家的发展变化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每一个奋斗者的故事又汇成了国家的大叙事,这就是中国故事的动人之处:每个人都在故事里拨动自己的琴弦。

  既有熟悉的旋律、经典的韵味,也有新鲜的素材、别样的铿锵,中国故事就是“我们的歌”,“世界缩小了,我们要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讲述这些故事,报道故事里的人物、声音和情节,将它置于聚光灯下,还原它的情境,追寻它的意义,我们就成了故事的发现者、建构者、传播者。

  在伟大的时代,这一身份让我们无比自豪。(长江日报记者周劼)

  讲好武汉湿地故事彰显中国生态文明

  2022年11月7日上午,参加《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部分外国代表,参观武汉沉湖国际重要湿地。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2022年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湖北武汉主会场和瑞士日内瓦分会场同步举办。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呈现的“中国故事”正在深深吸引全世界的注意,适逢其时的这一盛会,便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舞台。

  围绕湿地大会,长江日报共推出40多个整版,相关报道共计300余篇次。除了报纸上呈现出来的报道,还有各种新媒体形式的助阵,创意融合,全景式描绘了一个生态和谐的中国,以及一个生机盎然的武汉。

  全媒体记者谭芳前往日内瓦分会场,推出《直击日内瓦》专栏,介绍海外对武汉湿地保护成就的反响。在日内瓦现场,一个个鲜活的武汉湿地故事瞬间被捕捉:开幕会上,来自各国、各地区的缔约方代表欣赏着武汉会场的表演,将目光投向武汉;《湿地公约》秘书长在现场特别向武汉问好,表示对武汉湿地成就的赞赏;非洲地区电视台记者被东湖美景吸引,将镜头特别对准了武汉湿地……

  《湿地大会最前方VLOG》的镜头,不仅执掌在日内瓦特派记者谭芳的手中,在东湖主会场的记者詹丽也在用镜头带领大家探访藏在武汉这座国际湿地城市中的彩蛋:“唯美沉湖鸬鹚树,竟然是个鸟屎树”,昔日钢城的“这个江滩会呼吸”,“在解放公园再续江湖诗意”……鲜活的VLOG吸引着众多的视线,铺成出故事中的华彩段落。

  华彩段落中少不了可爱的鸟儿,早在2022年7月,长江日报就为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开设“你好,武汉鸭”专栏,讲述这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怎样在武汉落户安家的故事,并别出心裁地将红外线视频剪辑成有趣短视频,让青头潜鸭这一武汉新居民,立即圈了一大波粉丝。该系列风格轻松有趣,还衍生出一本《嘎嘎嘎,我们喜爱武汉——亲爱的,我们是青头潜鸭》的绘本故事,该绘本由台湾著名儿童诗人林焕彰主笔,在武汉和日内瓦会场同时亮相,立即迎来拥趸无数。

  长江日报官微推出了一批有声有色的融媒报道,《明天,全球瞩目武汉》《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两篇文章阅读量突破10万+;《盛会到来,她的美刷屏了》由全国13座国际湿地城市,34家主流媒体同屏联动、和谐共生;《秋日湿地,天籁之音听不够》;《一镜到底看湿地秘境》;《大美!看武汉湿地的春夏秋冬》;《看武汉,江湖璀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视觉优势,赏心悦目。

  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一段段音视频,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将武汉这个重量级国际湿地城市的美好形象,将中国尽责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国风范传向世界。 (长江日报记者李青)

  破题冬奥,视频直播成新闻报道主力军

  《冰墩墩雪容融之冰雪梦》主演科技熊猫冰闪闪和“冰墩墩”合影。 长江日报记者詹松 摄

  长江日报在新媒体转型和探索之路上不断找寻适合自己的道路,甚至另辟蹊径踩出一条适合本地的康庄大道,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就是2022年新媒体报道的“破题”之旅。

  2022年2月2日中午,我作为长江日报北京冬奥会报道记者到达北京。我是作为一个内行的摄影记者、不在行的视频记者和一个外行的直播记者被选上的。报社还特别为我配备了数万元的技术设备,总计50套的采访包,包括直播手机、索尼麦克风系统、大疆手机云台及其他采访设备。

  长江日报的冬奥报道是从视频直播开始的,除了官方安排的采访外,还加入多个自选动作采访。报社为我量身打造开辟专栏《松哥看冬奥》。

  2月5日,北京冬奥会开幕第二天,我以视频特别是抖音小视频的方式报道了北京市民排队抢购冬奥特许商品“冰墩墩”的消息,这篇报道通过记者本身的快速跑动来体验市民排队之长,新奇的角度迅速点爆网络反响,点击量破10万,微博点击量超200万,成为当日热门话题。

  全媒体时代的记者,已经没有以往摄影、视频、文字的界限,每个人都必须是“全能选手”,剪得了视频、做得了直播、写得了文字、拍得了图片。2022年新投入使用的5G直播车更是为新媒体报道添加了强有力的翅膀,直播视频访问量不断刷新上限,让广大读者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长江日报记者詹松)

  长江禁渔一周年,带读者认识“重现江湖”的鱼类

  2022年9月9日,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正在给中华鲟做B超。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有水方有鱼,一江清水,才能唤回一江鱼。十年禁渔,既在养鱼,也在养一江青山绿水。十年禁渔实施一周年以来,长江流域一些濒危的鱼降级了,几十年少见的鱼常见了,记者敏锐地抓住这一现象。2022年3月3日,长江日报推出报道《长江里这些你没见过的鱼回来了》,请专家讲述“全面实施长江全流域禁渔以来,鱼类种群恢复非常明显”的“鱼水故事”:《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里的鳤鱼在长江中游干流、大型湖泊频繁被采集到,鳤鱼产漂流性卵,鱼卵在洪水的作用下传播,顺水流漂很长时间再孵化,鳤鱼的多次发现,说明它的种群恢复是全流域的;2021年11月,在长江干流嘉鱼站位调查监测中发现了长江刀鱼,堪称当地“三十年一遇”,而且正逢刀鱼生殖洄游窗口期,显得尤为意义不凡;2021年5月,长江湖口水域监测捕获了一条体重达6.75公斤的胭脂鱼,这是该段监测到的最大规格的胭脂鱼,胭脂鱼生长周期慢,如此体重,说明它在野外生存了很长时间;长江江豚重现武汉,说明其分布从长江干流片段性分布又恢复到以前的连续性分布,被人类阻断的长江江豚生命线又打通了……

  长江鱼,长江水,消失多年的鱼类“重现江湖”,讲的是一则保护初见成效的中国故事,折射的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变化,中国故事里有新征程上绿色发展的新内涵。(长江日报记者周劼)

  10年持续关注, 见证地大教授成功登顶珠峰科考

  2022年4月,陈刚父子登顶珠穆朗玛峰。

  2022年4月30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陈刚及其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上学的儿子陈李昊,成功登顶珠峰进行科考。一直与陈刚教授保持紧密联系的我们,全球首发了《地大博导陈刚父子成功登顶珠峰科考》的消息。

  陈刚教授是我们的老朋友。2012年上半年,长江日报曾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市体育局联合发起武汉人登珠峰行动。当年3月,我们作为长江日报随队采访的记者,与地大珠峰登山队一起出发赴西藏,在近2个月的时间里全程见证了他们的适应性训练和登顶珠峰的壮举。当时,陈刚教授就是地大珠峰登山队科考队长,我们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因为种种原因,10年前陈刚教授无缘登顶珠峰。但10年来,他初心不改,多次尝试登顶珠峰科考,每一次临行前都与我们深入进行沟通交流。2022年4月再次赴珠峰科考过程中,陈刚教授告诉我们,这次登顶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于是,我们约定,全程保持紧密联系,登顶成功时通过长江日报直播他们的科考活动。

  因为气候恶劣和通信手段不足等问题,约好的珠峰直播改成了由陈刚教授的学生、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宋红在直播间讲述登珠峰相关知识的“B计划”,但依然有20余万人次观看直播并热情互动。陈刚教授也在条件允许时及时给我们发回了登顶珠峰科考的影像资料,以及他特意在珠峰顶上录制的向长江日报读者问好的视频。

  5月12日,陈刚教授回汉后第一时间来到长江日报直播间,讲述他坚持了10年的珠峰科考故事和对长江日报的特殊情怀,展示他们从珠峰顶上带回的科考样品,在为网友答疑解惑的同时,也为我们对他持续10年的关注暂时划了个句号。(长江日报记者邹谨 张琳)

  7年持续留心, 盲女读博故事冲上热搜彰显教育公平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为黄莺颁发荣誉证书。姚洪 摄

  2022年4月24日晚10时,长江日报记者无意中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武汉理工大学拟录取的博士生名单中。没错,她是黄莺,一位双目只有光感的女生。盲人考上博士世界罕见,盲人国内读博还未曾发现,从没看黑板的黄莺“听”上了博士的新闻上了热搜。

  时间回到2015年6月,来自宁夏银川的黄莺使用盲文试卷参加了普通高考,考入武汉理工大学,7年后读到如今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一路走来,她收到过许多善意的祝福,也曾被劝说放弃自己的梦想,黄莺始终坚信自己“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

  在大学,黄莺要付出常人双倍的努力。课堂上她看不到,但是她能把听到的都记在心里,课后复习巩固。她将老师讲课的PPT拿回寝室,然后转化成Word文档,用读屏软件听。在学姐们的帮助下,黄莺用盲文演算高数题,形成了“口述—盲文记录—盲文学习—盲文解题—口述”的独特学习模式。

  黄莺说,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帮助下,她才获得了自己应有的权益,无障碍地参加了普通高考、社工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博士考试等等,距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2022年10月27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黄莺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草案中较多出现的是“鼓励”与“应当”这两个词,对企业通常是鼓励,鼓励是倡导,因此弹较大,应当是义务,相对更明确些。黄莺说,自己是无障碍环境的直接受益者,有了法律的保障,我们的生活才能有爱无碍。(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中德建交50年, 聚焦黄鹤楼同款“龟蛇鹤”运抵德国

  位于德国杜伊斯堡的中国古典园林郢趣园(资料照片)。

  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也是武汉、杜伊斯堡两城结好40周年。

  说起我们与这个故事的渊源,要追溯到1年多前的2021年9月1日。当天,武汉园林生态集团通讯员透露一条线索:30多年前武汉赠送给德国友城杜伊斯堡的中式花园郢趣园亟待维修,武汉园林专家连线德方倾囊相授修缮攻略。记者听后非常兴奋,迅速成稿。

  30多年的时间跨度,叠加全球化疫情冲击下的复杂国际局势,这段共克时艰的中德园林佳话更显难能可贵。我认为这个故事非常有意义,便一直关注留心相关进展。

  2022年初,修缮所需要的40多吨材料由中欧班列运抵德国,武汉再伸援手。经过多方联系,我们找到当年赴德修“中国花园”的武汉老工匠、修缮材料采购负责人,通过众多相关人员采访,挖掘了武汉工匠、园林专家与德国人的感人故事,武汉助力了当年鲁尔的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友谊依旧,绿色发展依然。

  2022年5月12日,长江日报头版报道《黄鹤楼同款“龟蛇鹤”运抵德国杜伊斯堡修缮“中国花园”再次收到武汉礼物》,武汉晚报也以《一场跨越35年的中德园林传奇》为题大版面刊发这一报道。

  我和同事们从修缮一直跟踪报道,直至这座“中国花园”重新开放迎客,拍摄制作中德专家连线视频,并通过长江日报全球拍客在德探访开园现场、采访当地市民,人民号、腾讯网、网易、搜狐等平台转载。

  目前,重新开园的德国杜伊斯堡“郢趣园”每天吸引游客纷至沓来。(长江日报记者龚萍)

  【编辑:张靖 戴容】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