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18日讯(记者龚萍 通讯员周焯航)武汉入选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后,智慧化建设提速,新的应用不断涌现。17日,长江日报记者在中建三局一公司2023年劳动竞赛启动仪式上获悉,由该公司承建的G107武汉市东西湖段快速化改造项目的装配式桥梁部分启动“拼搭”施工,作为全省首个全装配式桥梁,已完成8根墩柱的现场搭建,即将进入盖梁、箱梁的全过程“拼搭”,有力提速工程施工进展。
G107东西湖段快速化改造项目的装配式桥梁“拼搭”施工现场。记者范芃 摄
长江日报记者在施工现场见到,高达14.6米的预制墩柱,在一台350吨的大型履带吊的配合下,缓缓地从运输平板车“平移”下来,翻转至垂直方向,经地面人员的引导,精准地“落座”在准备好的桩基底座上。
底座上,四个千斤顶配合反力支座,辅助垂直、水平两台经纬仪,以毫米级的精度调整到位,开始灌浆施工。
项目生产经理李俊介绍,预制好的墩柱运到现场,“落座”后灌浆,大概3—5天施工就完成,整个过程也就7个人。
G107东西湖段快速化改造项目施工现场。记者范芃 摄
他指着相隔几米远的另一个采用传统工艺的墩柱,绑扎钢筋、搭建模板、浇灌混凝土,完成一个墩柱起码7天以上,涉及钢筋工、木工、架子工等各类人员数不胜数。
相比之下,预制的配件在现场拼搭,实现高效施工,也减少对交通的阻断。
相隔2公里之外,是该项目的预制件梁场,和普通的梁场相比,这里更像一个“流水线”的预制件工厂,标准规格的预制箱梁,源源不断地在场内生产,根据现场的施工进度,利用“云、网、端”一体化全数字化管理体系,“智慧化”安排生产计划。“智慧梁场内不会见到满场堆梁,进出的数量都在掌控之中。”该梁场相关技术人员介绍。
G107东西湖段快速化改造项目的智慧梁场。记者范芃 摄
记者见到,30米长重达100多吨的箱梁,首先在“生产车间”的“工位”上绑扎钢筋,完成后,装满混凝土的鱼雷罐从专属轨道上循环往返,将混凝土自动灌入设备,再浇筑到钢筋笼之中,全程不需要人工。
浇筑完成后,箱梁被送入高温蒸汽养护车间,“加速”成型,随后运至指定位置,等待运输到工地“拼搭”。
“传统的梁场,每片箱梁都在固定的位置完成全部流程,至少需要10天;而智慧梁场仅需4天就能生产出来,效率提升60%。”梁场相关技术人员介绍。
作为湖北省首个全装配式智慧预制构件场,相较于传统梁场,智慧梁场能够减少临时用地约30亩,减少劳动力投入约40%。此外,工地应用“5G+AI”的管理系统,构建一体化全数字化管理体系,推动管理全在线、场景全链接、产业全服务,统筹现场施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107国道作为武汉市“西大门”重要物流通道,串联武汉市主城区与孝感城区,承担着大量过境交通需求与到发性交通需求,改造提升工程采用“高架+地面”形式建设,建成后将打通城市交通瓶颈,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