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65年前,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留影,面带微笑意气风发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3-03-03 06:3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60周年。65年前,18岁的雷锋从湖南长沙前往鞍钢途中,留下了他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这是雷锋生前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去鞍钢前夕,他把自己的原名“雷正兴”改为“雷锋”。鞍钢与铁有关,“雷锋”寓意“去鞍钢打冲锋”。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是怎么来的?是谁拍的?原片现在何处?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寻访。

  雷锋长江大桥留影,面带微笑意气风发

  1958年,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的留影。

  65年前,18岁的雷锋响应号召去鞍钢当工人。途经武汉时,雷锋留下了一张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凝视这张黑白照片,一股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年轻的雷锋面露微笑,站在大桥桥头堡下,右手手臂上搭着毛衣,左手提着白色有图案的手提包。

  据《雷锋年谱》记载,这一天是1958年11月13日。“上午8时,列车到达武昌站,需要换车,要停留七八个小时。雷锋与几位老乡参观了武汉长江大桥,在桥头拍留念照。”参与《雷锋年谱》编写的湖南雷锋纪念馆工作人员郑惠君告诉记者,“停留七八个小时”的说法来自相关资料。《雷锋年谱》由湖南雷锋纪念馆组织编写,2022年8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铁路作家、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文联文学分会主席赵伟东18年前开始研究这段历史。他在新书《大武汉铁路往事》中提到,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留影后,还跟同伴走上了桥面,逛了武昌的商店。赵伟东告诉记者,换车其实就是换乘。当时,长沙站车次少,出行的火车要到武昌站换车。那时的火车基本靠蒸汽机车牵引,时速40公里左右。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望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去鞍钢前,他在望城县委当通讯员,在参加团山湖农场建设期间学会了开拖拉机。当时,在望城招工的,除鞍钢外,还有武钢、湘钢。总部位于辽宁鞍山的鞍钢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雷锋在去鞍钢当工人之前改了名。一开始,他想改名为“雷峰”,寓意“能登高望远”,不会迷失方向。他把想改名的想法汇报给县委领导后,县委领导认为把“峰”改为“锋”更好,寓意“去鞍钢打冲锋”。

  1958年11月12日晚,雷锋从长沙乘车前往鞍钢。出发前的5天,他以“雷锋”的姓名在去鞍钢当工人的《决心书》中写道:“克服一切困难,发挥一个共青团员的应有热能……为祖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奋斗到底!”后来,他在部队作报告时讲道:“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响应祖国的伟大号召,参加大炼钢铁。我是个青年啊,我不响应吗?我坚决要当工人到鞍钢去。”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的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享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很多外地人到了武汉,喜欢到长江大桥一游,雷锋即为其中之一。

  对于1958年在武汉的这次短暂停留,雷锋后来在《我学会开推土机了》一文中写道:“一路上经过了武汉长江大桥,经过了首都——北京,同时我还在北京参观了一天,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新鲜的东西。”

  到鞍钢后,组织上考虑雷锋开过拖拉机,就让他学开推土机。1959年8月,鞍钢决定在辽阳市弓长岭铁矿建焦化厂,雷锋主动要求参与建设;1961年1月8日,雷锋从辽阳参军入伍。在鞍钢的400多天里,雷锋书写了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的闪光履历,还留下了多段助人佳话。

  65年前,从长沙到鞍山的2000多公里路程,雷锋前后用了3天,在武汉、北京有过停留,并有留影。如今,从长沙到鞍山有高铁直达,早上出发,晚上就能抵达,最快只需13小时11分钟。

  大桥照相馆:照片是我们拍的

  2月24日,王孝云看到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合影非常激动。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摄

  “这就是我们照相馆拍的啊!”2月24日,看到记者提供的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的留影后,85岁的王孝云几乎脱口而出说了这句话。王孝云是武汉人。因父亲在旅社工作,他17岁时被招工到显真楼照相馆当学徒,3年后成为摄影师。1961年,王孝云被安排到武汉国营大桥照相馆当外照摄影师,一直工作到60岁退休。

  武汉国营大桥照相馆成立于1957年,多的时候有职工20多名,1958年建立的外拍点位于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下,是当时桥下唯一一家为游客和市民拍摄纪念照的照相馆。王孝云一直在外拍点工作。

  采访中,王孝云向记者展示了他1971年在大桥前的一张照片。照片中,他背后的大桥与雷锋在大桥下的留影从角度上看基本一致。他回忆,当时,照相馆有3个专用拍摄点,可以较好地拍下大桥雄姿,特别受游客欢迎。“雷锋这张照片的拍摄点正是其中之一。”

  那个年代,照相机还是个稀罕物。王孝云介绍,为游客拍照的照相机为120照相机,系德国生产,价格昂贵,操作比较复杂,普通人和一般家庭都没有。后来的国产同款照相机售价约10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好几个月的工资。

  王孝云老人仔细看了雷锋的这张照片后说,这是一张最普通的纪念照。他拍过很多类似的黑白照,每张收费0.8元至1.2元。拍好的照片一般都是根据游客留下的地址邮寄,每封挂号信收费0.15元,很多武汉人也采用这种方式收照片。

  王孝云进一步解释,后期冲洗胶卷时,工人有时会在照片边框留下“大桥照相馆”字样或拍摄日期等。没有刻意规定一定要留,即使照片出自大桥照相馆,也不见得会有“大桥照相馆”标识。

  20世纪60年代后期,大桥照相馆开始提供拍摄彩照服务,冲洗后为3寸,每张收费1.2元。从开业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桥照相馆生意一直很红火。王孝云等摄影师每人每天要拍照二三十张,他还给不少外国游客拍过照。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照相机开始走进普通家庭,照相馆生意开始走下坡路。个人有了照相机,到大桥拍照可以选择的点位也就多了起来。大桥照相馆外拍点于1996年被拆除,大桥照相馆也改制为大桥照相馆中心店,10年后停止营业。

  胡联富曾任大桥照相馆中心店经理。他看了记者展示的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的留影后肯定地说,这张照片是当年大桥照相馆的摄影师拍摄的。“20世纪50年代,在大桥照相馆拍照的老师傅都已去世,具体是哪位摄影师拍的已不可考。”

  王孝云从来没有想过,雷锋在武汉的留影会出自大桥照相馆。“我们一年要给上万人拍照,根本记不清拍摄对象。”大桥下早已无大桥照相馆,但武汉长江大桥仍是外地游客到武汉最受欢迎的打卡地标之一;拍照也可以不用照相机了,但市民和游客与大桥的影像常常出现在社交平台上。

  乔安山:雷锋最爱的三张照片之一

  1963年3月4日,《武汉晚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

  记者通过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历史资料系统检索得知,雷锋的姓名第一次出现于《武汉晚报》是在1963年2月17日(《武汉晚报》时为武汉市委机关报)。那天,《武汉晚报》头版3篇稿件都与雷锋有关,其中头条为《驻汉部队热烈开展学习雷锋活动》。

  1963年3月4日,《武汉晚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题词是新华社播发的,出自3月2日出版的《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同志专辑。

  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至少已3次出现在《长江日报》。

  1996年3月6日,《长江日报》下午版头版刊发报道《黄德宝热心收藏研究雷锋资料》,并配发了这张照片。关于照片来源,黄德宝当时介绍,这是他从一张报纸上发现后剪下来到照相馆花钱请人翻拍的。

  2011年10月27日,《长江日报》刊发《参军前专程在汉停留 少年雷锋曾与大桥“合影”》时,再次配发了这张照片。这篇报道源于汉网论坛上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的一张旧照,引起网友关注。报道中提及,中铁大桥局集团编著的纪念武汉长江大桥通车50周年征文作品选中,有一篇名为《新中国建桥秘史》的文章,其中提到了雷锋来武汉的这段经历。根据长江日报记者当时对中铁大桥局集团相关负责人的采访,文章素材来自当时雷锋的同行者的回忆。那位叫杨必华的同行者后来成为雷锋在鞍钢的同事。他记录下雷锋当天在武汉短暂停留的情景:“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走上武昌街头,径直朝长江大桥走去。清凉的江风吹拂着我们的面颊。辽阔的长江,雄伟的大桥,使我们目眩神驰,赞叹不已。雷锋站在江边仰望着大桥,眼里闪着激动的光亮。他忽然说了句:‘原来全是钢铁呀!’……雷锋神情庄重地指着大桥说,下层铁路桥是钢铁造的,上层公路桥也是钢铁造的,这需要多少钢铁呀!”

  2012年3月5日,《长江日报》刊发《本报追寻雷锋在汉唯一照片》时,又一次配发了这张照片。报道中写道,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回忆说,雷锋很喜欢照相,经常会拿出照片给战友们看。在众多照片中,雷锋最爱的有三张,其中两张是在天安门前拍的,还有一张就是在武汉长江大桥前的留影。乔安山说,雷锋当时告诉他,这就是咱们新中国成立后修的大桥,底下跑火车,上头跑汽车,多漂亮。雷锋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雷锋精神激励武汉人民奋勇前进

  2月24日,黄德宝带着藏品《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来到雷锋65年在大桥拍摄之处,宣讲雷锋精神、缅怀雷锋。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近年来,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频频被提及并不时出现在社交平台上。这张照片的原片今何在?王孝云介绍,大桥照相馆一般会冲洗两张照片连同底片一起寄给游客,照相馆不会留存游客的照片。

  雷锋殉职时,乔安山就在现场。今年已82岁高龄的他因身体不适,通过老伴张淑芹回复了记者的采访。他确认了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合影的真实存在。他知道这是雷锋去鞍钢途中拍摄的,这张照片是雷锋生前最爱的照片之一。

  薛三元是雷锋生前战友,曾担任雷锋的班长和排长。雷锋牺牲时,薛三元在大同。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回团后,他看到的雷锋遗物中就有这张照片。

  对于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合影原片的最终去向,乔安山和薛三元都表示不清楚。

  记者还联系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湖南雷锋纪念馆、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辽阳雷锋纪念馆等多家单位,得到的答复是,馆内收藏的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是复制品,不清楚原片下落。

  雷锋专题藏品收藏家黄德宝近日告诉记者,1996年3月6日,《长江日报》刊登的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是他在《人民铁道》报上发现后剪下来到照相馆翻拍的。他也不清楚原片现在在哪里。

  1993年3月4日,《人民铁道》报头版推出报道《雷锋和“雷锋号”》,配发了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的这张照片。这是目前记者查询到的媒体最早刊发的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

  3月1日,记者与此稿作者之一、后任《人民铁道》报总编辑的李丹取得联系。李丹回忆,当时,为完成报道,他翻阅了国内大量资料,最后选定这张照片作为配图,并撰写了图片说明。至于照片来源于何处,因为时隔30年,他已记不清。

  《雷锋和“雷锋号”》为何要配发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的留影?李丹解释,这是雷锋唯一一张与铁路有关的照片,非常契合报道主题。

  2月24日上午,70岁的黄德宝又一次来到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下。每年3月5日前后,他都会以各种方式缅怀雷锋。这次,他带上了雷锋65年前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的留影,来到雷锋当年拍照的地点,缅怀雷锋。

  雷锋是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的。1963年3月,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从此,这个响亮的名字深入人心,他的故事传遍神州大地。60年来,“雷锋班”陆续收到47万余封来信,这些信件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体现出雷锋精神永恒的意义和价值。

  黄德宝读高中时就非常崇拜雷锋。40多年来,他收集到与雷锋相关的藏品近2万件。他先后举办雷锋生平事迹展、雷锋精神永恒展、雷锋摄影照片展等弘扬雷锋精神,累计参观人数达10万余人次。10年前,他在硚口区宗关街道井南社区开办了武汉雷锋陈列馆,雷锋精神激励武汉人民奋勇前进。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