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从高山到大海,长江五城首次同步放流珍稀江鱼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3-06-07 07:0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6月6日是全国“放鱼日”。当天,武汉和昆明、重庆、南京、上海等长江流域五个城市的公益组织首次联动,同步举行“长江有鱼”科学放流活动。22万尾中华鲟、滇池金线鲃、长江鲟、胭脂鱼、沙塘鳢等珍稀鱼类及长江土著鱼类被放流入江。

  6月6日,公益人士在武汉渔政码头举行“放鱼日”活动。长江日报记者 刘斌 摄

  作为活动发起方和主办方之一,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CCF)执行理事长邬剑刚介绍,本次活动使用了统一的“长江有鱼”项目标识、统一的“拯救濒危鱼类,共建生命长江”宣传语。

  本次“从高山到大海”同步科学放流的武汉站相关活动,放在了位于武汉渔政码头的武汉公益放流站,放流了1万余尾中华鲟、胭脂鱼等长江珍稀鱼种。

  6月6日,公益人士在武汉渔政码头举行“放鱼日”活动。长江日报记者 刘斌 摄

  本次活动得到长江流域多个城市和公益组织的积极响应。重庆市休闲垂钓协会、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等积极参与这一公益联动活动。

  当天的公益放流活动,还得到了网易游戏的支持。这也是武汉公益组织首次在游戏领域探索跨界公益合作新模式、推动“破圈”传播,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关注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

  当天,2023全国“放鱼日”主会场活动在浙江宁波举行,放流岱衢族大黄鱼、银鲳、黑鲷、梭鱼等经济鱼类550余万尾。

  科学放生

  长江流域将兴建一批公益放流站

  6月6日,公益人士在武汉渔政码头举行“放鱼日”活动。长江日报记者 刘斌 摄

  4年前,湖北省慈善总会、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共同发起“长江有鱼”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在长江流域建设一批公益放流站。

  2021年6月6日,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长江有鱼”项目在武汉建立了首个公益放流站。2年来,这个设置在武汉渔政码头的公益放流站,举办了多场科学放流示范活动,助力16万余尾各类濒危本土鱼类重归长江,开展公众宣传活动近百场,团结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长江大保护的行列中。

  下一步,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将继续支持整个长江流域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和一些支流建设一批公益放流站,计划为每个公益放流站提供15万元以下的公益资金资助。

  这些公益放流站建成后,将为企业、学校、社团等民间放流者提供科学放流的场所,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宣传教育活动提供公益科普基地。

  为什么要“科学放生”,禁止私下“放生”?

  6日,中华鲟专家、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理事长、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研究员介绍,民间放生的侧重点在于个体的精神层面,寄托着救赎生命、放流希望的个人期待,一般不对放生对象进行跟踪监测。

  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通常是以人工行为将一种鱼类重复地注入一个已经有该鱼类种群存在的水体中,总体可分为生态性放流和生产性放流,以达到资源增殖、环境修复等目的;一般要进行跟踪监测,以评估放流效果。

  危起伟说,“放生”是保护自然的善举,是人工增殖放流的有效补充,应该被鼓励。同时,“放生”应该力争做到科学,尤其是不能放生外来物种。武汉可尝试对“放生”行为进行指导和引导,并与科学人工增殖放流相结合。要对“放生”效果进行监测,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放生者,以达到“科学放生”等同于科学放流的效果。

  科学放流的要点在于,在适宜的时间(依鱼类种类不同而异)、适宜的地点(产卵场下游附近)、适宜的规格(1—6月龄为主),打上PIT芯片等标记,以便监测评估增殖放流效果。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方霞)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