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5日讯远程控制的智能机器人展示轻量化的内涝排水,3天盖一层楼的“空中造楼机”秀身手……6月15日,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主场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九大展示区各式“绝活”应接不暇,各类体验身临其境,为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系列活动端上了一桌内容丰富的“大餐”。
“尖板眼”彰显湖北应急救援力量
社区应急服务站应急队员进行移车器演示。
“它的名字叫智能排涝机器人,200米内都可以远程控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内涝排水和供水,实现小型化、轻量化应急救援。”15日上午,在大型装备展示区,一个长相可爱的机器人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工作人员介绍,它和身旁的一款一体化发电抢险救援车是“好搭档”,一起用于城市排涝、电力、交通、抢修、抗震救灾等突发应急抢险救援。
逢路快跑、遇水“划行”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更是引人注目,它既可以在陆地行驶,也能在水中航行,遇到窄路还能360度原地转向,不管是40℃以上的高温抢险、还是水中应急救援,它都能胜任!
“发生山火只能靠人海扑救吗?不!”活动现场展示了一款隔离带开辟车,遇到火情,它可以利用自带的挖机,快速开辟防火隔离带,拓宽防火通道,辅助清理火场,是山林扑火救援的好帮手,目前在很多山林救援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应急装备展示区的一个火箭模型,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它和我们的安全有什么关系?工作人员介绍,它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已成功执行了17次发射任务,将33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灾害应急卫星上天,都是它的功劳,对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来说,它提供的是基础服务,让卫星在很多抢险救灾现场发挥作用。”
应急服务站扎根社区“应急”
动感VR体验蛋壳椅。
目前,武汉市已经建设了1410个社区应急服务站,实现了“全覆盖”。活动现场搭建了一个社区应急服务站模型,武汉光谷星光里社区应急服务站负责人介绍,应急服务站运营以来,通过网格化管理前移了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的关口,广泛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和应急演练,还坚持“打早、打小、打了”和“1分钟到场,2分钟报告,3分钟处置”的原则,成功控制了很多险情。
“遇到车辆乱停怎么办?遇到火险消防通道被堵怎么办?”几名应急队员现场演示了移车器的操作,只要把设备往车轮底下一放,再往前一推,车子就被挪走了,全程不到3分钟。
活动现场,观众一边走一边看,建筑安全展示区的“空中造楼机”模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套设备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
“它像一个设在空中的建筑工厂,3天就可以盖一层楼,它的承载力达数千吨,可抵抗14级飓风。”工作人员说,随着“造楼机”一层层爬升,各项工艺逐层进行,从下到上形成工厂流水线,让建筑施工作业在百米高空,也能够如履平地,“武汉最高楼绿地中心建设,就有它的功劳。”
互动展示区体验感满满
中建三局塔吊司机正在操作5G智能塔吊。
咨询服务区的一个醉酒体验VR眼镜,参观者赵先生戴上它就“感觉晕乎乎的,迷失了方向”。踉跄两步就撞在了橡胶路锥上。赵先生取下眼镜后惊呼,“太吓人了,酒后开车真是害人害己!”
演练现场还有一只全副武装的消防搜救犬,它正在训导员的指挥下进行服从科目的训练。搜救犬被消防员称作“无言的战友”,它们经常出现在各种灾害现场,参与搜救工作,搜寻生命,拯救生命,被称作“史上最强生命探测仪”。
互动体验区的触电体验、灾害VR体验、海姆立克急救法体验……也是现场热门。
坐上动感VR体验蛋壳椅是一种什么感觉?参与者坐进去,大型生产车间、重大自然灾害、火灾水灾等虚拟场景,一个个零距离上演,事故体验极其逼真,“身临其境”地看到了安全事故现场。“危险!后怕!”体验者纷纷表示,安全生产真是一刻不能马虎大意,否则都会有血淋淋的悲剧和教训。
(长江日报记者施政 通讯员李伟 彭焕)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