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咬住实体经济着力点——武汉创新驱动发展观察①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3-08-07 06:32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在武汉,一分钟可以下线3辆新车、生产百部手机、出厂34台空调、360吨货物经武汉阳逻港运送至38个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正在武汉取得新进展。武汉咬住实体经济着力点,目前已初步培育并形成了一批在人工智能产业链各环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医疗、机器视觉、智能芯片、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产业链生态链加快完善。

  刚刚结束的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

  “用自己的碗装自己的粮食”

  在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生产作业。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以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为切入点,武汉用优势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带动产业的能级提升。

  一根光纤,细如发丝,却可以容纳70亿人同时打电话。

  东湖高新区光谷三路,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的自动化高速光缆生产线上,一根名叫“光纤预制棒”的玻璃棒拉出的细丝,正是光纤。

  这根细丝,从最初的只有200公里延长到如今的10000公里,代表全球最高技术水平,每公里价格从1000元下降到30元。

  数据背后更让长飞人自豪的,是配件、原材料、整机,再到整个操作系统都实现国产化。

  作为中国第一根商用光纤的诞生地,长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光纤和光缆供应商,生产的产品销往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自己的碗里要装自己的粮食。不仅要装自己的粮食,连碗都是自己做。”长飞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正是依托像长飞公司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协同发展,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产业集聚地,光纤光缆产销规模占全球市场超过50%。

  TCL华星武汉基地,T4柔性屏生产线上,机械手臂正繁忙转运着柔性屏。今年4月进入市场的首款国产2K LTPO柔性屏幕正产于此处。

  这是国产柔性屏“从0到1”的关键突破,打破了国外厂商对2K柔性屏的垄断局面。目前,光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

  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如今武汉已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截至2022年,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光谷培育出7家百亿级制造业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集群总营收突破5000亿元。

  一辆汽车由数万个零件精密合成,对制造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有着极高要求,作为中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区域之一的武汉,正向“下一代汽车”转型升级。

  随着东风公司掌握燃料电池全技术链能力,国内首款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氢舟”量产,武汉汽车产业开启加速跑模式,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供应链。

  位于武汉大学西门的斗转科技园,是武昌区唯一的北斗应用产业园,也是武汉市首批数字经济产业新建示范楼宇,近百家北斗应用相关企业聚集于此。通过将北斗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深度融合,已初步形成了5G+北斗、应急+北斗、电力+北斗、人工智能+北斗、遥感+北斗等数字化行业应用。

  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北斗产业集聚地,目前武汉正集成技术、人才、资金、市场要素,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聚焦芯片研发、核心软件开发等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北斗规模化应用。

  抢滩占先新兴产业

  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换道超车

  2021年5月13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首颗“武汉造”卫星下线。图为卫星智能生产线。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武汉正抢占研发与创新的高地,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错位竞争。

  不久前结束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箭公司”)提出的“火箭超市”概念被热议。

  何为“火箭超市”?就是提前大规模生产火箭、贮存火箭,卫星方可以像逛超市一样地选择火箭。

  “武汉造”快舟火箭就是由火箭公司研发制造。火箭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的固体运载火箭发展,瞄准的是对时效性和定制化要求较高的微小型卫星细分发射市场,同时通过大规模批量生产降低发射成本,履约模式也将朝着“火箭超市”模式演变。

  将航天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商业转化,这是武汉航天产业基地发展的市场逻辑起点。这背后,离不开研发创新。没有成熟的经验,就反复尝试摸索,方案迭代优化再优化也是常态。

  锚定“中国航天第三极”发展目标,武汉已明确提出建设国内一流的航天产业发展先行区和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2021年5月,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完成第一颗卫星下线。产线建成2年以来,已累计完成十余个型号的整星及数十项单机生产任务。

  截至目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已建成火箭、卫星、磁电、行云等四大产业园,实现了星、箭、云和航天材料“齐聚”的格局。

  在东西湖国家网安基地,技术人员对几十公里外一处无人驾驶试验基地内的汽车进行模拟试验,以验证最新的车载防火墙性能。

  这款历时两年、前后超过两百位技术人员参与研发的软件装置,目前已经应用到比亚迪、广汽等汽车上,如今仍在不断迭代升级。

  “把传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运用到车联网上,难度不小。”湖北天融信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汽车的零部件及组成比电脑更复杂,可靠性要求也更高,无数次的实验模拟,寻找漏洞,防范风险,有了这套车载防火墙的面世。它不仅可以保护车辆不受攻击,也让汽车的中央网关、动力部件、车机系统等网络安全保障实现国产化替代。

  目前,网安基地核心区一期4平方公里已基本建成,近200家企业落子布局,网络空间安全实验室等6大平台规划建设,“网络安全万人培训资助计划”落地实施;二期17平方公里启动建设;三期加快规划。

  近年来,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保持着年均30%以上的增长。目前武汉已初步培育并形成了一批在人工智能产业链各环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超650家,规上企业占比超过30%,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期。

  目前,武汉正加快构建的“965”现代产业体系,就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其中以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氢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

  从制造迈向“智造”

  华工科技智能装备产业园,在国内最大的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忙着为即将发往新能源汽车行业头部企业的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通过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推动制造迈向“智造”。

  机床上,高速旋转的刀具切入金属工件的刹那,其运行加速度相当于在2.8秒内将一台汽车从0提速至100公里/小时。

  完美控制突然提速的刀具,考验着机床的数控系统,打磨出如明镜般的金属表面,唯有超精密数控系统。

  被誉为“工业母机”的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而其“大脑”——数控技术一度依赖于进口。“插头自己都做不出来,何以做芯片?”面对质疑、打压,国产高性能数控系统必须走上创新之路。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30年来,一颗装备中国机床的“中国脑”,在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数控”)艰难孕育。从华中Ⅰ型,到华中9型,华中数控有过数十年“较劲”,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坚强的“中国脑”在试错中一步步升级。

  去年,华中数控联合豪迈机床等企业及高校院所,经过200个日夜、每天12小时的技术攻坚,仅用1年就完成本应3年达成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高端五轴数控系统产品包,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通信、汽车、造船等高端制造领域。

  形状“怪异”、精度极高,用于“国之重器”的零件经由机床一次加工成型,智能化程度让中国企业对国产数控系统的信心空前提升。

  在武汉,智能制造浪潮正奔涌。不仅数控系统如此,智能工厂、无人工厂、黑灯工厂,也成为了耳熟能详的名词。

  位于蔡甸经济开发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数码模冲压公司焊装车间内,经武汉中设机器人项目经理李星调试后,焊接工作站里的一个机械臂与冲压件“亲密接触”后散发出冷光火花。

  李星所在的中设机器人8个项目团队的50余名工程师,自今年开年以来就处于24小时连轴转状态。汽车零部件企业旺盛的智能化技改需求为这家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带来大量订单。

  近年来,蔡甸经开区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车间里出现了明显变化:一些过去生产燃油车零部件的产线开始为新能源汽车配套;与此同时,一些此前由人工完成的工序,如今开始陆续由自动化设备完成。

  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不仅仅是汽车零部件企业。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武汉市工业机器人设备产量增长55.2%。

  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3.7%,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4.7%,这一占比相较一季度继续保持增长。

  通过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武汉正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光谷八路的一栋黄色小楼的机房里,一排排黑色机柜纵向排列,机柜内数据的绿光不停跳动——这是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系中部地区唯一,被誉为工业互联网的“神经中枢”。

  “5G+工业互联网”让传统制造企业发生着历史性变革,二期、三期……尝到“甜头”的“追随者们”不断加大创新投入。

  但闻机杼声,不见人潮涌。在裕大华纺纱车间,通过技改,千人纱万人布的情景成为历史,一间满足夜间无人值守条件的100%国产化全流程智能纺纱工厂就此诞生。

  格力电器武汉工厂升级改造生产线近3年累计技改投入超过2亿元,成为格力电器在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备的家用空调生产基地。

  武汉国家顶级节点等数字新基建已助力武汉超3000家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迭代升级、超700条智能化产线释放产能,越来越多的中腰部制造业由此顺利实现“跃升”。

  (长江日报记者蔡欣星 栾嘉雯)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