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14日讯(记者马慧洁)黄鹤楼脚下有个残疾人辅具服务站,不管是运动损伤还是其他,只要支付押金和少量租金(残疾人免收)就可以把轮椅、拐杖拿回家,减少自己的辅具支出,这里就是全市首个辅具租赁点。
长江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武昌区残联在服务残疾人上有很多创新举措,除了辅具出租外,还探索延长孤独症青少年的康复补贴范围,减轻患者家庭负担,为孤独者正常融合社会助力。
全市首创辅具租赁服务
居民到辅具租赁站体验了解辅具情况。
8月12日下午4时许,60岁的曾先生在家人陪同下,推开位于黄鹤楼脚下的武昌区残疾人辅具服务站的大门。
4个多月前,家住紫阳路街的曾先生因腰部手术不能长期站立,他租赁了一个轮椅。这次他打算续租轮椅的同时再租赁一个腋拐。
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曾先生。询问、评估、选械、租赁……前后不到15分钟,曾先生就办完手续回家了。
因曾先生是在册残疾人,租用这些辅具他仅需要交纳押金,不用支付任何租金。
据悉,对残疾人进行辅具适配是一项基础服务。但常规辅具适配周期较长,除了申请、评估,还有招标采购、培训发放等流程,会给部分急需者会带来极大的不便。
去年8月,武昌区残联投入30万元,在全市率先试点辅具服务,根据“低成本、广覆盖、优服务”的租赁原则,建立了政府补贴、直接租赁、以租转售、转售回购4种租赁模式。经过一年运营,实现了“即来即评、即评即租、即租即走”,降低使用成本,缩短适配时间,打通服务堵点,提高辅具效能。截至目前,已为100多名有需求人士提供服务。
手工创作、音乐融合、园艺治疗,武昌区徐家棚街阳光家园常年开展各种针对孤独症少年康复训练活动。
武昌区残联副理事长张俊奇介绍,除了残疾人外,因滑冰、登山、球类运动导致各类骨折、扭伤等局部功能短期丧失的人,对辅具的短期需求也越来越多。“往往就是一两个月的恢复期,为此买个轮椅、买副拐杖,经济上划不来,也会造成资源浪费。”武昌区残疾人辅具服务站工作人员说,“价值1000元的轮椅,如果使用2个月,最多只需要200元租金就可以了。”
武昌区残疾人辅具服务站360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各类辅具200多件,覆盖了34类基础性需求。
张俊奇说,因服务站离黄鹤楼一步之遥,武昌区残联也在打造辅具服务的“黄鹤”品牌。除了租赁服务,还有对重度残疾人提供点对点服务的“黄鹤直通车”,还有黄鹤爱心超市和即将举办的“黄鹤辅具论坛”。
给孤独症青少年“延长”补贴周期
武昌区水果湖街“阳光驿站”组织康复者与家属开展活动。
制作手工艺品、烘焙、调制奶茶……动作熟练、神态平静,如果不是有人介绍或跟他们语言交流,谁也不会想到他们就是为积极融入社会进行康复训练的孤独症少年。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这一天,包括武汉黄鹤楼在内的很多地标都会点亮蓝灯。
对一个家庭来说,如果家有孤独症孩子,陪伴、康复训练、融入社会,一项都不能少,时间、金钱也需要持续投入。
武昌区残联办公室主任潘德宏介绍,武昌约有700多名孤独症青少年。全省执行的标准是对10岁以下儿童实施康复训练补贴,武汉延长至14岁。
2021年,为填补孤独症青少年康复领域空白,武昌区残联积极探索孤独症患者康复新路径,聘请武汉理工大学专家调研患者居家及社会融合状况,结合武昌区实际情况,出台了《武昌区大龄孤独症居家生活技能及社区融合康复训练项目的实施方案》,引入1家定点机构,对15到20岁孤独症青少年开展居家生活技能及社区融合康复训练项目试点,每人每年可享受一万元康复训练补贴。
时刻考虑到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的实际需求,并尽全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用情用心,才会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张俊奇告诉记者,全区16所阳光家园实现街道全覆盖,已托养残疾人474人次;近三年全区残疾人民生投入1.6亿元,帮扶残疾人6万余人次;投入400万元,为700户困难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改造;新增残疾人就业270余人次,培训残疾人近500人次。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