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这个社区志愿者七成都是年轻人,看“掌门人”如何演绎“三重奏”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3-09-02 07:12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8月31日,长江日报记者在黄龙山社区居委会初见邱颖,眼前这位白皙的皮肤、精致的妆容的年轻人让我们很难将其与社区书记联系起来。

  34岁的邱颖是江夏区人大代表、佛祖岭街道黄龙山社区书记。虽然她风格做派“特立独行”,但核心内里还是以心换心。经过3年努力,这个年轻人占比超八成的“青春社区”,由刚开始彼此疏离变成如今人人争当“社区合伙人”,志愿者群体中七成以上是年轻人。

  上任第一件事是“从娃娃抓起”

  邱颖说,调动年轻人积极性的关键,在于“从娃娃抓起”。 通讯员姜亮平 供图

  2012年,在红安电视台担任主持人的邱颖随丈夫来到武汉,通过考试后成为当时佛祖岭街道的第一名网格员。接下来的11年,邱颖从网格员干到社区专干,2018年底“升职”为黄龙山社区“掌门人”。

  2021年起,黄龙山社区下辖城市之光、宜盛花园和光谷未来城等3个小区,辖区居民6643户。那一年,她在社区开展了一次大普查,结果如她所料——大多数居民都是高新区工作的外来年轻人。优势是居民整体素质较高,但问题也很大: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参与社区治理意愿低,活力不足。

  充分了解社区情况后,邱颖提出并开始推行“快乐三重奏”工作法——乐业、乐治、乐享。

  “‘快乐三重奏’的内在含义,是营造人人都需要快乐、可以创造快乐、能享受快乐的社区氛围。”邱颖说,而调动年轻人积极性的关键,在于“从娃娃抓起”。

  上任第一年,邱颖和共建单位武汉体育赛事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共建协议,了解到该公司是光谷国际网球中心的运营单位,邱颖为社区的孩子们争取到了免费网球培训名额。

  这波福利受到亲子家庭的热捧,每年的网球培训班均座无虚席。一颗小小的网球,给社区带来了快乐和活力,也撬动一些年轻家长开始愿意和社区交流。

  明显的效果让邱颖备受鼓舞,她开始想尽一切办法为社区居民争取福利,指定的共建单位不够,就开始在遍地都是“黄金”的光谷主动挖掘资源,一趟趟上门“求”共建。

  社区配合度高,居民反馈好,不少辖区企业在首次试水后都决定成为黄龙山社区的长期共建单位。继“网球少年”后,邱颖开始推出“科技少年”品牌,周末或暑假,带孩子们到共建的高科技企业参观,增长见识。

  邱颖到学校给孩子们上口才课。 通讯员姜亮平 供图

  她还发挥特长自己上场,每周二,固定抽出时间到光谷四初给孩子们上一节口才课,为了活跃课堂氛围,邱颖总是带着吉他、古筝、二胡等各种乐器到课堂。学生们学得开心,每周都期待“颖书记”的到来。

  至今年8月,社区的共建单位已经达到20多家。在炎热的暑假里,黄龙山社区的小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每天都精彩。科技、口才、手工、乐器……这些社区链接资源后开办的暑期课堂,场场爆满。

  能赚钱还好玩

  小小科技汉绣巧化家庭大矛盾

  黄龙山社区年轻的绣娘团。 通讯员姜亮平 供图

  在日常的社区走访中,有一户家庭的情况让邱颖印象深刻,老人90多岁了,因为不习惯城市生活,每天嚷着要回老家,苦恼不已的子女找到邱颖。

  邱颖在日常走访中,发现不少全职带娃的年轻妈妈因无所事事而引发一些矛盾。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她,对妈妈们在带娃期间的敏感脆弱、价值感不高感同身受。

  短视频里的汉绣给了她启发,“老人和年轻人都喜欢,既是兴趣爱好、还能沉淀心性,干得好还能实现在家增收”。

  说干就干,还要干得比其他地方优秀。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学习请教后,邱颖争取到武汉纺织大学的共建支持,提出“科技汉绣”的创新概念,充分发挥光谷的地域特色,通过改良丝线用料、添加声光电边框,让绣品兼具时尚与传统,不但会发光,还发明出了手机壳、国潮口罩等新奇玩法。

  短短一年间,绣娘团的微信群已经从10人壮大到148人。

  今年,黄龙山社区举办第一届汉绣文化节就请来了纺大学子来当模特走T台,绣娘也一同上台展示作品。当时,现场就有人问绣娘赵海荣:“这个能不能买?”在听到今天只作为展示后,他立即说那我要抢先预定一幅面积更大的绣品。

  最近,邱颖还准备将之前录制“社区书记讲党课”的直播设备利用起来,让年轻绣娘的时尚绣品能在直播间售卖,登上更大的舞台。

  每个居民都是社区的“合伙人”

  “年轻居民其实各个身怀绝技,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社区获得价值感,敢于‘亮招’。”邱颖说。于是,黄龙山社区编写了一本“居民达人册”。

  90后居民杨光擅长吹笛,听说邱书记要开办培训班,带着一股学艺术“傲气”的他拉不下脸。邱颖使出“激将法”:“我相信你肯定能干好这个事!敢不敢试一试?”

  于是,杨光为社区的孩子们上了第一堂课后就爱上了这种感觉,一直追着邱颖问:“什么时候还能再开班?”

  如今,这些居民的这些“超能力”都用在了托管班教学、社区吉祥物设计等等社区事务中。

  吉祥物“乐乐”成了社区的头号明星。 通讯员姜亮平 供图

  去年,社区工作人员有了新想法:能否通过文化活动让“第一故乡”不在黄龙山的居民也能真正喜欢、爱上这里?

  管时敏是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出使楚府长史四十余年,并赐予黄龙山之地为其留居颐养之所。“换作现在,他跟绝大多数居民一样,也是外来迁入户。”邱颖发现,管时敏在黄龙山居住期间留下的著名诗篇《蚓窍集》还被收入了《四库全书》。

  管时敏故地、黄龙山上同样活跃着一群爱读诗、爱写诗的居民。因此,黄龙山社区组织成立“蚓窍诗社”,大家一同穿越千年时光,交流诗词。

  “层林染峰峦,山花映流芳,黄龙山风景美如画……”悠扬婉转的歌曲《乐居黄龙山》由奥运冠军汪周雨作为居民代表和共建单位代表、志愿者代表、邱颖共同演唱,在社区视频号上点赞量过百。

  策划、谱曲、填词、录音……看似复杂的出歌流程全由邱颖和居民一同完成,虽一路“披荆斩棘”,但充满年轻态的产品——社区之歌就这样一步步诞生了。

  “我们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宣传社区自己的文化。”邱颖介绍,黄龙山社区还以黄龙山的“龙”字为主线,邀请居民创作社区LOGO、火龙吉祥物“乐乐”,打造《黄龙山赋》《黄龙山居图》《百龙图》等一系列独有的社区文化名片都成了社区的明星、招牌。

  “黄龙山文脉凝聚人心,居民拧成了一股绳。”邱颖惊讶地发现,这一轮实践找到了年轻人的共鸣点,志愿者群体中七成以上变成了年轻人。

  黄龙山文脉凝聚人心,居民拧成了一股绳。 通讯员姜亮平 供图

  “曾经,我作为新居民来到黄龙山,慢慢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可感。”邱颖说,我相信在社区与居民的共同努力下,这里也会逐渐成为在光谷创业、发展的年轻人可以充分依赖的新家园。

  (长江日报记者栾嘉雯 杨晓雨 通讯员姜亮平)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