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副研究员黄璜作主旨报告。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长江网记者聂杨
11月27日,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话长江文化保护与发展。
当天下午的主旨报告上,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副研究员黄璜以《武汉城市文化和旅游定位研究》进行主题演讲。黄璜基于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目前的文化和旅游发展趋势,以及武汉城市精神和文化底蕴,对武汉文化和旅游发展定位进行了剖析,深入浅出,内容丰富。
促进武汉文旅发展,需深刻理解文旅发展趋势
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如何在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战略定位?黄璜认为,必须在了解国家文旅发展趋势下来回答这些问题。“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黄璜说,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偏好发生深刻变化,线上线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加速融合。
对于未来文化和旅游发展趋势,黄璜表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深度融合已到了一个新阶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研学旅游、主题公园、主题酒店、特色民宿等文化和旅游融合重点业态提质升级,不断培育融合新业态。”
黄璜认为,旅游空间新格局的形成也是未来文旅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将综合考虑文脉、地脉、水脉、交通干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丝绸之路旅游带、沿海黄金旅游带、京哈—京港澳高铁沿线、太行山—武陵山、万里茶道等为依托,构建‘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的全国旅游空间新格局。”放眼世界,发达国家推进大规模线性文化遗产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已有较多成功经验。“比如被美国国家绿道网络、‘罗马帝国边墙’等,这些国际上的成熟经验,我们都可参考借鉴其理念和技术,拓宽国际视野。”
武汉拥有丰富的城市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武汉不仅拥有着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和便利的交通设施,更承载着无数人文故事和历史遗产。在武汉打响的辛亥革命第一枪,以“文化五城(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和大学之城)”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诠释包容性、融合性、更新性的汉派文化、新时代英雄城市的担当......这些都为武汉铺上一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色,铸就了武汉的人文气质和英雄精神,为武汉城市定位注入了无尽的灵感和动力。
黄璜此前曾和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合作开展过相关课题研究,因此,对于武汉市各个城市定位,他如数家珍。“武汉市各级规划中提出的城市定位包括新时代英雄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滨水生态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交往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体会展之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世界‘设计之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公共卫生标杆城市等。”目前,武汉正加快建设“两江四岸”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文旅定位需注重产业融合
既然武汉的定位是发展变化的,那么武汉的文旅定位、武汉的总体城市定位、各级部门提出的发展战略定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黄璜说,“我们观察发现,武汉的文旅定位是融合在各个部门的定位里的。并通过文旅定位的实现,来促进这些部门实现其发展目标。”
“文旅定位不是空谈,而是落实到各个部门中去的。为了实现目标,各个部门也都会有一个创建工作抓手。”通过将“国家战略背景”“武汉城市战略定位”“武汉文化和旅游定位”“创建工作抓手”进行列项对比,黄璜详细解释了其中关系。比如,在国家“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武汉城市战略定位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通过交旅融合,武汉的文旅定位是‘世界旅游枢纽城市’‘世界旅游集散中心’,而创建工作抓手则相对应为‘交通和旅游融合示范区’。”
“文旅定位可进行产业融合,通过工作抓手实施,促进文旅目标的实现,然后推动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黄璜说。
编辑:朱曦东
值班主任:王冲
值班总编辑: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