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举行的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作主旨报告。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长江网记者 卢士昌
“由于养殖产量持续增长催生了让江湖休养生息、生态优先的中国渔业和水生生物养护政策,长江‘十年禁渔’于2021年开始实施,开启了从‘捕’到‘养’再到‘护’的新策略,这是新时代‘中国智慧’对世界的新贡献。”11月27日,在武汉召开的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长江文化”为主题的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作主旨报告时表示,长江“十年禁渔”作为长江大保护的具体举措,也是长江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举措,擘画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蓝图。
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长江大保护的历史性、标志性、示范性工程。从2021年1月1日0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为长江中的水生生物赢得了休养生息的宝贵时间。
桂建芳院士说,当人类出现之后,遇水而居,长江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更是滋养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文化之一——长江文化,也奠定了中国渔业和水产养殖的水及其生物基础,催开了中国几千年渔业发展的历史源头。
从“吃鱼难”到“食有鱼”,新中国确立了“蓝色粮仓”的大国地位。2009年、2011年,国际顶级科技和人文期刊分别发表了专题评述“未来的鱼”和“鱼的未来”,通过介绍中国水产养殖的成功经验,认为水产养殖对满足人类的蛋白需求和食品安全有重要作用。
桂建芳院士说,10多年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驱动了多种水产养殖模式的创新与变革。“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等新的水产养殖模式,将在长江文明传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和经济增长产生持续利益。“在此背景下,由于养殖产量持续增长,催生了让江湖休养生息、生态优先的中国渔业和水生生物养护政策,200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院士、鱼类生物学家呼吁‘长江禁渔’。”
“禁渔的目的是恢复生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水域生态系统的首要功能是净化水质。如果水资源被破坏了,人也会生病。我们不光是在保护几条鱼,而是在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健康。”桂建芳院士在主旨报告中谈到,“十年禁渔”启动以来,江豚经常出没,这也反映了长江生物生存环境更加安全、食物链更加丰富。
据统计,长江禁渔后,根据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江豚科考是2006年第一次开始,当时普查数量1800头,第二次是2012年,数量是1045头,第三次是2017年,数量是1012头,这次比2017年增长了20%,这个曲线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江豚数量止跌回升。
桂建芳院士以一个渔业科技工作者的自谓,对长江文化中的渔文化与渔业发展的“中国智慧”进行了思考。“已经转型和正在变革的蓝色渔业在‘长江大保护’‘大食物观’的引领下,将为中国和全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必将在长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朱曦东
值班主任:王冲
值班总编辑: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