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30日讯 11月30日上午,武汉艾科滤膜技术有限公司的仓库里,1600支用于水处理的超滤膜组件正在装车,它们将被运往河北用于海水淡化。
仓库另一端,沿墙壁依次摆放着12台生产设备。公司总工程师丁愿辉说,这些设备都是公司研发的,因未达到技术要求而被当作“失败样机”保留。
仓库里保留的膜组件性能分析运行“失败样机”。 记者刘斌 摄
成立于2008年的武汉艾科滤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科滤膜”),是一家研发生产超滤膜和水处理集成设备的企业,2023年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在一台“失败样机”前,丁愿辉介绍,这是公司研发的第一代超滤膜组件切头设备,在12台“失败样机”里,这台研发于2013年的设备“年龄最大”。
在艾科滤膜的生产线上,技术工人正在操作一台第四代超滤膜组件切头设备:输入参数后,超滤膜组件自动进入机器内部,经一个高速旋转的圆形锯片1分钟切割,超滤膜组件截面光滑平整。
丁愿辉说,从当初的第一台“失败样机”到2020年问世的这台自动切头设备,艾科滤膜的研发人员花费7年时间、经历了40多次失败,仅设备制造费用就近百万元。
丁愿辉介绍其中一台“失败样机”。 记者刘斌 摄
“最初的半年,仅研发前两代超滤膜组件切头设备我们就失败了20多次。”丁愿辉说,研发团队成员当时都“灰头土脸”,其他部门也不断传来质疑的声音。
公司董事长陈泉学回忆,研发团队当时“心理包袱很重”,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说:“创新本身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你们不要管资金投入,只管大胆去试!”
2015年,第三代超滤膜组件切头设备研发成功后,陈泉学有了一个想法:将之前的“失败样机”保存下来,集中摆放到一个区域。8年过去,“失败样机”的数量达到12台。
丁愿辉说,他和同事在研发遇到瓶颈时,会到“失败样机”前摸摸机器的螺丝、擦擦上面的灰尘,以此找回信心。
在研发遇到瓶颈时,丁愿辉总会来看看。 记者刘斌 摄
“有了方向就要去试!哪怕失败了,因为技术‘动’起来了,研发也不会停滞不前。”陈泉学说,公司将“失败样机”保存下来,是想推行一种独特的创新文化,在艾科滤膜,“在创新方面经历失败越多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加分”。
陈泉学说,公司的产品应用于华电、国电、中粮、首钢等企业的水处理项目,并销往美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董事长助理罗萍介绍,2015年以来,艾科滤膜销售额年增长率连续9年保持15%左右。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占总营收的7%以上,近3年来,平均每月至少有1项专利问世。
陈泉学说,他计划在公司建一个企业文化博物馆,将这些“失败样机”摆进去,“持续激发员工创新力”。
(长江日报记者蒋立青 李婷 汪丽婷)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