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16日讯(记者汪丽婷 通讯员黄宣)12月13日,在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丹纳车钩系统技术(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纳武汉公司)交付了投产后的首批车钩产品,标志着车钩系统这一轨道交通核心部件实现了“黄陂造”。
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总部大楼。通讯员段犇 供图
丹纳武汉公司是一家专门研发制造列车车钩系统的企业,总部位于瑞典。此前,公司生产的车钩系统已应用在包括武汉1号线、前川线在内的多条地铁线上。
“武汉地铁是我们在国内最大的客户,入驻基地这个产业集群平台,将加强我们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丹纳武汉公司总经理李雯说,基地内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高效流通,公司计划在基地内进一步延伸供应链系统。
2020年8月,黄陂区以武汉中车长客为龙头,规划面积33.6平方公里的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布局轨道交通全产业链,覆盖原材料及零部件、组装及制造、运营维保等产业链全环节。
丹纳车钩系统技术(武汉)有限公司车间。记者汪丽婷 摄
“早在基地建立之初,我们就系统梳理了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沿‘链’招商。”武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红红说,截至目前,基地累计注册企业102家,签约入驻企业84家,总投资额309亿元。
杨红红介绍,围绕武汉中车长客,聚焦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空调系统、车钩系统、车门系统等轨道交通核心部件,基地已成功招引今创集团、新誉集团、朗进、康尼等头部企业。此外,基地也吸引了方大智源、唐山百川、唐智科技等一批通用设备、维保企业入驻。
“现阶段招商工作将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为现有企业招引更多的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商。”杨红红说,基地将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武汉市68%的地铁车厢都产自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通讯员黄宣 供图
当下,黄陂区联合武汉地铁集团正加快打造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武汉市68%的地铁车厢都产自该基地。杨红红说,基地将大力推动武汉轨道交通整车配件制造本土化、产业化、规模化,实现“园内研、园内造、园内修”。
【编辑:商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