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28日讯 27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湿地中心获悉,武汉智慧湿地系统监测到5只东方白鹳,它们首次出现在全市首个青头潜鸭栖息生境恢复示范点。该示范点成为东方白鹳在武汉的越冬地之一。
东方白鹳从沉湖湿地上空优雅地飞过。 魏斌 摄
27日上午11时,记者在武汉智慧湿地系统监控画面中看到,东方白鹳正在黄陂区祁家湾的一片滩涂上休憩。画面中,东方白鹳姿态优雅,两两相对而立,闲适地梳理着羽毛,时不时地抬头张望,仿佛在轻声细语地交谈。
“当时,5只东方白鹳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里。”武汉智慧湿地系统工作人员李灯告诉记者,示范点安装了3台鸟类AI识别摄像机。26日下午4时许,其中一台监测到了它们,在数据库进行了各项数据比对后,最终确认是“鸟类大熊猫”——东方白鹳。
通过武汉智慧湿地系统,在青头潜鸭栖息生境恢复示范点首次监测到东方白鹳,这让市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鹏很惊喜。“说明这里的生境不仅适合青头潜鸭,也适合东方白鹳这类大型涉禽栖息。”李鹏介绍,该示范点于今年4月修复完工以来,迎回了104只青头潜鸭。此次的发现将把“大型涉禽的生存规律”纳入该示范点后期研究和保护工作中。
武汉智慧湿地系统监测到的东方白鹳。 魏斌 摄
李鹏强调,保护一个物种及其栖息地,如同撑开了一把保护伞,同时也保护了与之共存的其他生灵,保护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湿地生态系统。例如,保护青头潜鸭,实际上还保护了斑嘴鸭、绿头鸭、白鹭、棉凫、水稚等物种。
今年8月,武汉建成智慧湿地系统,全市16处湿地共安装监测探头210个,部署了微型气象站、水文监测站、水质监测站、鸟类声纹监测设备、鸟类监测球机和人为干扰云台等6类前端感知设备。“智慧之眼”昼夜盯守,拓宽了湿地监测视野,也让湿地保护团队能够及时掌握各类物种的监测数据,从而科学分析湿地健康状况以及物种的栖息规律。
眼下,武汉越冬候鸟进入抵汉高峰期,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沉湖的东方白鹳已达54只。“这是21世纪以来东方白鹳记录到的最大种群数量。”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表示,此次发现的5只东方白鹳近期一直活跃在府河流域一带,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的加强让珍稀鸟类在武汉有了更多栖息地。
(长江日报记者舒筱 通讯员孙姝 李鹏)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