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科技成果如何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 ,代表委员建言:要培养大批技术经理人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1-29 21:5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科技成果如何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1月29日,长江日报记者邀请省人大代表、武汉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培,省政协常委、武汉工程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智能产业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孙先明,省政协委员、武汉科技大学冯育强教授进行访谈。他们认为,培养大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技术经理人是当务之急。

  (点击下图看直播)

  省人大代表邓培(左一),省政协委员冯育强(左二)、孙先明 (右二)。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孙先明:要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技术经理人

  “科技成果要落地,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堵点,人才堵点。”孙先明告诉记者,应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技术经理人。

  孙先明认为,力促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破解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命题,“这就需要高校有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人才”。

  孙先明认为,技术经理人是指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从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

  孙先明说,由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流程长、环节多、利益相关方复杂等特点,一项完整的技术转移需要投资人、企业家、技术经理人、律师、技术专家等多方协作,在这当中,技术经理人便是各方的“桥梁”和“纽带”,意义尤为重要。

  孙先明建议,要推动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发展、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供给结构、畅通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路径、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社会关注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国际化建设。

  冯育强:高校要做科技成果转化的“领头羊”

  “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从被动变主动。”冯育强介绍说,高校的科技成果要以市场为科研前提,围绕市场、围绕企业做科研,然后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武汉科技大学一直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17年,学校成立武汉科技大学成果转化中心,负责学校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管理、横向科技项目等产学研合作、校外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转让等工作,构建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樊希安(右一)正在教学。(资料图)

  冯育强介绍说,樊希安教授长期从事温差发电技术和新材料研究工作近15年,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从事相关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樊希安老师特别注重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行业面临的技术瓶颈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需求。2017年底,在学校相关创新创业政策的指导下,樊希安教授团队的科研项目“分布式低温余热温差发电技术”项目成功获得鄂州市昌达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天使轮投资,获得投资1000万元,作为知识产权入股成立了湖北赛格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冯育强介绍说,武汉科技大学新材料及智能制造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中,遴选出首批入驻项目。学校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中国宝武·武汉科技大学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高性能碳材料研发,推动相关科技成果在校内中试,实现产业化走向市场。

  邓培:科技园区要成为培育高新企业的“摇篮”

  十余年时间,江岸区岱家山科创城从城中村蝶变为江岸区国家区域双创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6万平方米的区域里,260余家创业企业在这里拔节生长,培育出129家民营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

  “岱家山科创城也是江岸区国家区域双创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人大代表、武汉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培介绍,园区内已建成集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器、科技加速器为一体的创新创业载体,构建了“跃升接力”式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梯度孵化创业企业。

  邓培说,岱家山科创城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做三个方面工作:建渠道,打通与高校的对接,与高校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管理部门、学院、重点实验室对接,建立科技成果资源渠道;促对接,与有意愿自主转化专利成果的高校教授进行对接,与有技术创新需求的企业对接;做服务,就是围绕成果转化后的小试、中试、检验检测、质量标准、投融资等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

  邓培建议,建立省市高校专利成果本地转化运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专利成果就地转化发展协调指导,统筹部署相关任务措施,针对关键堵点明确责任主体,逐项抓好落实。建议召开“武汉市专利转化运用高质量发展大会”,促进政府、高校、科技园区、孵化器、加速器、服务机构、产业界、企业界等方面凝聚专利转化共识形成合力,为全市专利转化运用高质量发展营造浓厚氛围。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