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战略腹地站上发展前沿,武汉要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3-27 06:2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任何一项区域战略定位的升级,都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将如何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格局?武汉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使命?日前,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受邀做客长江日报云端会客厅,围绕推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带来的机遇和影响接受访谈。( 点击图片观看直播↓)

  国家战略腹地是未来重大生产力布局的着力点

  长江日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有哪些深意?

  陈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后加上“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把“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作为今年重要任务之一。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一方面是结构布局,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另一方面是空间布局,强调未来一段时期,重大生产力的空间布局着力点在国家战略腹地。

  这段表述背后有三重意味——

  国家未来在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上将更加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对安全更加重视,包括产业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等。所以“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我国应对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的需要。

  这也是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尤其是加快国内大循环。

  最后,这项举措意在平衡我国的“战略前沿”和“战略腹地”。过去我国“陆权”和“海权”不平衡,“陆权”建设相对薄弱。现在国际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更要强调“前沿”与“腹地”的发展平衡。这是着眼于未来的国家重大战略部署。

  长江日报:从我国生产力布局历史来看,当前为何强调把重大生产力着重布局在腹地区域?

  肖金成:“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新提法、新概念、新举措,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对之策。

  我国最早的生产力布局是五六十年代的“156项工程”,其中有三分之一布局在东北(东北在过去属于沿边地区)。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把以军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转移到了内地。改革开放后,强调优先发展具有区位优势、交通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三线建设”时专门找靠山、隐蔽的地方分散发展,现在提出的“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是在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举措。当前就是要通过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把新质生产力布局到内陆优势地区。

  中心城市是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支点

  长江日报:我国哪些地区符合成为“国家战略腹地”的条件?

  肖金成:我理解,“国家战略腹地”是指除了沿海沿边的广大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集聚于沿海,沿海发展比较快。我国沿边、内陆地区发展滞后。面对这种情况,国土空间格局需要优化调整,加大力度支持发展沿边和内陆地区。所以“战略腹地”的地域范围很广,相当于“战略纵深”。

  陈耀:“国家战略腹地”,目前还没有文件详细指明是哪些地区,但意味着这些地区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战略腹地”,不是指一般的腹地。区位上,腹地应远离沿海、沿边,是综合交通运输的枢纽节点。在功能上,应对国家的产业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支撑保障作用。最后,腹地要有以较强能级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中心城市是腹地的支点。

  所以我国中西部地区都是“国家战略腹地”。这其中更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腹地”,应集中在这样一些地区——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双城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这四大城市群拥有5个国家中心城市,即武汉、郑州、成都、重庆和西安;这四大城市群2023年有4.2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0%;2023年GDP经济总量为32万亿,占全国25.5%。这片区域在腹地范围之内,能够承担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也是未来非常有潜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区域。

  要进一步加强新质生产力在战略腹地的布局

  长江日报:“重大生产力”具体指哪些生产力?如何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得以优化落实?

  肖金成:“生产力”在广义上,是利用工具设备创造获得生活资料,满足于人的各种需要,等同于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就是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非指一般的物质资料生产,而是更强调增加科技创新。当前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也要落实到新质生产力上。

  陈耀: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根据腹地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基础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符合自身能力条件的新质生产力,而不是沿海发达城市发展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大家一哄而上。因为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很多重点领域与沿海有差距。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就是加强新质生产力在战略腹地的布局,例如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基础设施等。

  在具体布局上有三个层次。中西部地区有大量传统产业,要加快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点是智能和绿色转型。要加大力度培育和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新兴产业。中西部地区的新兴产业规模能级还不高,在一些技术门槛低的领域相对发展快一些。比如新能源汽车各地都有布局,但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还是比较少,还是要加大培育有自身特色的这种新兴产业。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是中西部实现跨越赶超的机会,中西部地区有可能在未来产业领域快速后来居上。

  要注意的是,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一定要依托中心城市,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大多数新质生产力还是要依靠科创资源丰富、产业技术基础雄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的中心城市来实现,要发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在腹地建设上的支撑作用。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中之重,中西部地区在项目建设和产业选择上,要优先考虑对国家战略安全影响大的领域,例如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韧性,以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保障等,更符合国家战略意图。

  武汉是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区

  长江日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

  陈耀:武汉是中部地区能级最高的中心城市,是中部地区的领头羊,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武汉历史文化悠久,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体系完整,区位条件优越,距离一些国家中心消费区相对很近。所以武汉的发展地位比较重要。

  作为国家战略腹地的重要支撑区,武汉要承担新使命。首先要通过创新发展,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仅能走在前列,还能辐射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引领中部地区崛起。要通过合理分工协作,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突出自身特点,在重要优势产业上做大做强,向周边地区转移相关产业。同时,武汉作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城市,要承担国家产业安全的重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韧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科技创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是区域科技创新非常重要的基础研究平台。武汉要发挥中部地区科创领头羊作用,承担原始创新策源地角色,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的动力源。希望能在武汉设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先布局更多大科学装置,这也是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方面。

  肖金成:武汉承担“国家战略腹地”重任,有条件有潜力,也是重要使命。武汉地处中部、长江中游,城市规模大,关键是聚集了很多知名大学。人才是创新的前提,武汉应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人才优势。武汉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很好,例如光谷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未来产业是在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创新,武汉也有条件走在世界的前列。

  武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起引领作用。武汉要辐射带动周边,向周边城市延伸产业链,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就更大范围的长江经济带而言,武汉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游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下游是长三角城市群,武汉是“一根扁担挑两头”。在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上,我国很多产业将沿着长江经济带进行布局,这就意味着长江上中下游的发展水平要趋于平衡。这样长江经济带可以对全国起到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全国经济布局趋向合理化。

  (长江日报记者常少华 吴曈)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