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芯必达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必达)创始人万铁军办公室的落地窗望出去,双向14车道的高新大道川流不息,湖北省科技馆、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和更远处的“马蹄莲”清晰可见,一座创新涌动的科技之城跃然眼前。
自2022年5月在光谷成立以来,主营车规级模拟功率类芯片、系统基础芯片、计算控制类芯片设计的芯必达快速成长,相继发布8款汽车芯片,实现6款量产,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今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汽车芯片已成为影响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以芯片的技术创新来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的创新与突破。”3月27日,万铁军在接受长江日报《在场》专栏记者采访时说,将坚持长期主义,研发技术,打磨产品,做好市场服务,助力中国汽车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量产国内首款汽车智能SBC芯片
芯必达工作人员展示芯片产品。企业供图
上周,由芯必达设计的国内首款汽车智能SBC芯片量产出货。
SBC芯片即系统基础芯片,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车规级芯片之一。万铁军介绍:“它将原来4到5颗芯片高度集成为一颗‘超级芯片’,可同时实现电源管理、计算控制和通信等多种功能。”
数据显示,相比分立模式,高度集成的SBC芯片可以节省30%-50%的开发板空间,省电20%以上并大大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同时,SBC芯片的高整合性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系统成本。
“它不仅是一颗关键的汽车芯片,还通过高度集成降低成本和能耗,解决了国内车企的痛点,提升了车企的竞争力。”万铁军说。
芯必达在成立之初,就将智能SBC芯片作为其战略核心,这是一条国内鲜少有人涉足的赛道,市场被国外少数国际大厂占据。
“我们是国内最早布局汽车SBC芯片的厂商之一。”万铁军补充说,将多颗芯片高度集成为一颗芯片,除了要熟练掌握各项关键技术,还要有高度集成的能力。同时,要保证芯片在各种严苛的使用条件下,依然能够稳定工作至少10年以上,入局的门槛极高。
入局即破局,成立一年多之后,芯必达率先实现国产SBC芯片量产。“希望能够为中国汽车供应链安全做一点贡献。”万铁军说。
设计经验丰富的团队是核心竞争力
芯必达工作人员的研发场景。企业供图
目前,除了SBC芯片外,芯必达还布局模拟功率芯片和计算控制芯片等多条产品线,相继共发布8款汽车芯片,获多家品牌车厂和近百家汽车零部件厂商采用,出货量近千万颗。
从设计到量产,一款芯片的问世常常需要经过多版迭代,周期漫长。连续量产多颗芯片,芯必达为什么走得这么快?
万铁军介绍,芯必达团队有着15年以上的芯片设计经验,合作过众多国内合资或自主品牌车企以及一级供应商。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和丰富的产业上下游资源,公司才拥有了这样的开发和量产速度。
芯必达总部位于光谷,毗邻光谷政务服务中心,并在深圳、合肥、上海等地设有研发及销售分公司,目前员工总数超过100人,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0%。
万铁军是湖北人,在上海学习后赴深圳工作多年,是著名芯片设计公司联发科汽车电子事业部初创成员之一,和团队主导过数十款国产汽车芯片的研发和量产。
芯必达团队中,不乏湖北人或湖北校友。将企业落地光谷,是万铁军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一方面是家乡情结,另一方面,芯片设计是长周期、人才密集型的行业,武汉有着很好的人才优势和芯片产业优势,也有较为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为初创企业提供了潜心研发和创新的土壤”。
目前,芯必达与东风汽车、九峰山实验室等本地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都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中,与同在光谷的一家芯片制造企业的合作最令万铁军振奋,“用我们的产品去打磨他们的工艺,这将是打通武汉市汽车全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国产汽车芯片的春天来了
芯必达芯片产品。企业供图
2023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70周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1.6%。
“这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抢占先机。”万铁军认为,尽管成绩喜人,但是另一个数字不可忽略,“我国汽车芯片的自主化率不足5%,部分专业芯片还是空白”。“2025年时,核心汽车芯片必须要有国产替代方案。”他说。
因为投资大、门槛高、周期长、见效慢,加上市场不热情,国产汽车芯片曾经是一个相对冷门的赛道。随着突如其来的“缺芯潮”和汽车产业不断加快电子化、智能化转型,万铁军终于等来了国产汽车芯片的春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车所需汽车芯片数量为600—700颗,一辆电动车所需的汽车芯片数量提升至1600颗,数倍于传统燃油车,更高级别的智能汽车则可能需要3000颗芯片。
“越来越多的车企意识到汽车芯片的价值,开始布局核心芯片的国产化方案,并给予国产芯片验证机会。”万铁军说。
目前,仅在芯必达所在的光谷,就聚焦打造“光车联动新势力”,连续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在车规级芯片、汽车软件等领域大幅提高研发创新能力。
万铁军介绍,面向未来,芯必达将继续招聘引进一批专业人才,积极推进产品量产,加快丰富芯片产品矩阵,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公司将立足国内市场,积极拥抱国外市场,与世界一流汽车芯片商同步竞争。
“芯之所向,行必能至;道阻且长,虽远必达”,在他看来,国产芯片行业的道路曲折、漫长却前景光明。
(长江日报记者李琴)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