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上市的小米首款新能源汽车SU7引燃车市。看到这个消息,湖北智象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智象科技)销售总监刘胤泽很兴奋,这款新车在生产过程中,用到了他们公司研发的一个高科技产品。
刘胤泽说,智象科技研发的电池包装器具,可安全保障动力电池从电池厂运抵整车厂生产线。
位于蔡甸区的智象科技目前已在武汉、溧阳、宁德、广州、肇庆、蚌埠、宜宾等地设立大型仓储基地,国内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中的8家在使用这家武汉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
在武汉,像智象科技这样站在产业前沿的一大批中小企业,正以“专精”劲头角逐“特新”赛道。
“小铁架”服务新能源车名企
4月2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随刘胤泽走进智象科技的生产车间,看到的是一排排看上去很普通的铁架子。
“我们的产品看上去比较简单,它背后的科技含量却不低。”刘胤泽介绍,由于汽车动力电池的易燃、易爆等特性,电池包装器具对运输安全尤为重要。
2015年,智象科技敏锐发现这一细分市场,研发出可循环使用的电池包装器具。产品一经面市,就赢得宁德时代的青睐。
智象科技研发的可循环使用的电池包装器具。
刘胤泽说,企业成立9年来,他们一直在专注做精这一个产品。考虑到电池长途运输中面临的风险,一个合格的电池包装要经震动、防冲击、跌落,静载等测试。刘胤泽举例说,电池在包装器具的保护下,从1.5米高处跌落,必须要完好无损。
专精于动力电池循环包装的智象科技,也在不断解决整车厂家提出的新诉求。“电池运抵整车厂后,我们的电池容器能适配机械手自动抓取,从而实现全程无缝衔接。”刘胤泽说。
不同于智象科技为动力电池做“保护服”,天鸣集团则在劳保服饰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位于汉阳区的这家“小巨人”企业,在特定赛道上坚守了比智象科技更长的时间,他们用了20多年时间不断改进“烧不起来”的工作服。
2日上午,天鸣集团研发中心,一场在轰燃环境下开展的可靠性试验正在进行。当四个火焰喷枪从四个方向喷出火焰,普通涤棉和纯棉面料的服装遇火很快燃烧起来。而穿着阻燃防护服的假人,置身于熊熊烈火之中时,服装却始终保持完好。
天鸣集团技术研发中心经理李建介绍,这款服装可短时间阻隔160℃高温,让穿上它的人迅速逃离火场。
李建说,1998年公司成立时,国内阻燃服饰只有一种面料配方,只要衣服不容易烧起来即可。在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天鸣集团将研发方向集中于“服饰配方”的探索: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做出防护性能高、成本低、舒适度好的特种服饰。
如今,每年生产300万套(件)职业服装(鞋)及特种防护类产品的天鸣集团,稳居行业前三。“全国3万多家加油站的工作人员、4个地区的森林防火队队员都在用我们做的衣服。”李建说。
特种光纤生产设备告别进口依赖
2日上午,在江夏区友美科公司研发中心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将一枚鸽子蛋大小的人工钻石从机器里取出。3天前,这台设备“吞进”了一颗钻石晶种。
人造“鸽子蛋”的设备原理,来自于光纤预制棒的生产设备。友美科董事长康志文介绍,做光纤预制棒和培育钻石都要用到同一种清洁能源——微波。而过去培育钻石采用高温高压工艺,效率低、能耗大。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特种光纤生产设备依赖进口。
成立于2017年的友美科,用10个月时间,顺利交付首台光纤预制棒制备系统,该设备的成功面市将同类进口设备的价格直接“腰斩”。
7年后,友美科利用这个原理,在实验室里“种”出了钻石。
“采用微波工艺可实现5克拉、6克拉钻石的批量稳定生产,这在国内还是一条全新的赛道。”康志文说,公司目前各专业的技术负责人在光纤行业有着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因为掌握了微波领域核心技术,所以能借势实现弯道超车,打造产品矩阵创造更大效益。
武汉瑞科美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自动化生产线,从废旧动力电池上有效收集磷酸铁锂材料,用物理方法破解了动力电池绿色回收世界难题。 记者高勇 摄
同样探索全新赛道的武汉瑞科美,通过公司全球首创的全流程“干法”动力电池回收生产线,截至目前已累计“起死回生”约2.3万吨废旧动力电池。
2日,武汉瑞科美生产车间,一块块废旧动力电池正在产线上被解体。
从锂电池卷芯极片上分离并高效、高纯收集磷酸铁锂材料,并恢复这些材料的性能,其难度在业界被称作“技术珠峰”。公司创始人曹元成说,瑞科美历时3年,破解失效磷酸铁锂直接再生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制造等世界性难题。
瑞科美武汉光谷工厂,技术人员在对磷酸铁锂粉末进行杂质元素检测。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曹元成说,今年,由瑞科美牵头,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家单位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将继续展开退役动力电池材料高效、经济、绿色直接修复再生利用新工艺、新方法、新装备的技术攻关。
“借脑”高校攻关C919机身材料
2004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的刘伟当初不曾想到,若干年后,他在武汉创办的百思通公司会与母校再一次“牵手”。
刘伟说,百思通与武汉理工大学去年共同研发的航空级环氧树脂,已进入国产大飞机C919机身材料国产化项目。
百思通公司是一家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刘伟说,几乎每周,来自母校的研究团队都会来他们企业的研发中心实验攻关。
“公司与理工大研究团队建立了良性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我们借高校智慧,高校研究团队借我们的场地和实验仪器。实验室已相继投入2000万元,所有研发资源围绕团队转。”在刘伟看来,与高校产学研合作,不仅给予了他技术支撑,更打开了他的视野。
百思通出题,理工大研究团队答题。不久前,一项困扰了刘伟多年的环氧树脂领域基础研究,在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王钧教授团队的合作下实现了突破。刘伟说:“环氧树脂发明百年,但其深层次的化学反应基础研究,公开学术资料较少。如把环氧树脂比作一个黑匣子,该项研发成果相当于给了我一把钥匙。”
刘伟说,通过与高校联手,百思通公司已拥有PCT国际专利5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今年年初,校企联合研发的航天级环氧树脂,已成功应用于某型航天器,实现了批量供货”。
刘伟在实验室里工作。记者张衡 摄
新年伊始,“低空经济”成为热词。
2日,武汉纵横天地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横天地)公司副总经理王艳向记者报出一串数字:公司去年营收超8000万元,其中涉及低空经济板块的业务占比超三分之一。
早在2019年,位于武昌区的纵横天地就通过联手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将发展目光从地面望向天空。
纵横天地成立于2013年3月,一直以轨道测量车为立身的“拳头产品”。其与铁四院联合研发的“既有线铁路快速复测车”,是国内首款利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进行轨道快速测量的铁路专用设备。
“地理信息数据是宝贵的数字资产。”王艳说,2019年,纵横天地与深圳大疆形成创新战略合作,带着各自在测绘领域和无人机硬件设备领域的技术实力,携手开拓湖北低空测绘领域市场。同年,纵横天地成立纵横无人机飞行学院,开展无人机技术人才培训工作,成为湖北地区最早布局低空经济的链上企业之一。
“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研发和探索,也会反哺到我们的‘老本行’轨道测绘上。”王艳介绍,如今纵横天地已发展出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的空地一体化测量、监测解决方案。
(长江日报记者张衡 秦璟 栾嘉雯)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