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10万居民共同缔造幸福花园城
——记武昌区南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郑丽霞
“找到人、凝聚人、用好人、幸福人。”这是武昌区南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郑丽霞深耕基层治理工作的“十二字经”。
“南湖街道最宝贵的资源是人。”郑丽霞说,建街于2006年的南湖街道是武昌区最大纯居住区,曾是武汉市首批商品房。经过数十年发展,这个占地仅2.67平方公里的街道有10万人口。
2020年,郑丽霞到南湖街道“接棒”。她以饱满的热情、实干的作风,带领全街道上下探索党建引领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基层理论体制机制。她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带领10万“了不起的居民”,让南湖这个曾经的“远郊机场”逐步成为现代幸福花园城。
郑丽霞。 记者何晓刚 摄
党建引领“找到人”
超大型居住区基层治理埋下伏笔
郑丽霞与南湖街道的故事早在2002年就开始了。
2002年,南湖刚刚建成武汉市首批商品房,“一户一重天,猫眼看世界,相见不相识,邻里不往来”的城市化现状已初见端倪。这一年,南湖片区创建文明示范片区,郑丽霞在南湖片区管委会工作,急需破局。
“首先要让居民走出家门。”郑丽霞说,“让居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先认识,后结交,再关心。由‘陌邻’变‘睦邻’。”
2002年,郑丽霞策划举办首届“邻里文化节”。书法、舞蹈、时装……只要是居民热爱的活动,都成了邻里文化节的活动主题。
这一活动受到南湖居民广泛好评。如今,南湖街道的“邻里文化节”连续举办了22届,影响70余万人次,与“感动南湖”等活动汇成南湖特色文化服务圈。
除了鼓励居民走出家门,在后来的基层工作中,郑丽霞还首创了邻里党支部“五步走”工作法,发动下沉党员从自己小家开始,通过“迈出第一步”“迈出一百步”“迈出五百步”“迈出一公里”“做好五件事”,深度参与社区治理,让党员带着群众干,党员群众一起干,推动党的力量全覆盖、多方联动全覆盖、组队帮扶全覆盖。
在她的发动下,不少共产党员、志愿者纷纷主动走出门,成立了“南湖大妈”“银发先锋”“五心志愿者”“老格子”“巧姐姐”等一批家喻户晓的志愿服务队,这些志愿者成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骨干力量。
一条超大型居住区基层治理的“伏笔”就此埋下。
发动居民“用好人”
让“旁观的你”变“行动的我”
郑丽霞(左三)与南湖居民交流身边的新变化。 记者何晓刚 摄
再回南湖,10万居民面临人口密度高、居住设施老化、诉求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等状况。南湖等待着一次“重生”。
“经历十几年发展,我感受到这10万‘了不起的居民’是破题超大型居住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作用。”经过百余次的走访调研后,郑丽霞说。
在党建引领下,通过一场场居民议事会,一个个小区从“无人管”变成“众人管”,居民自发组成“社区规划师”“社区监理师”“社区调解师”,主动参与到社区改造和治理中来。“旁观的你”变成“行动的我”,居民逐渐养成共同缔造幸福家园的意识。
都市桃源社区的小池塘因长期闲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塘泥,在居民共同商量和维护下,如今这里树木成荫、花红草绿、锦鲤成群,小池塘里定时喷泉带来阵阵生趣,成为居民放松身心的一个好去处;宝安社区的“大烟囱”荒废多年,在居民的规划和票选下,不仅作为社区文化被保留下来,所在区域还被改造成初心小院;华锦社区长期不用的喷泉,在居民的设计和建议下,被改造成休闲广场,过程中居民们经常义务到现场“盯工地”;宁松社区墙体和瓦片年久失修,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热心居民跟着工人一起爬上屋顶挑出需要更换的松动瓦片,再将省下的钱用来修墙,一举两得……
郑丽霞带领居民们广泛运用的这项“三微三治”工作法,获评全国市域社区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主动挖掘“新的人”
筑起人人参与的幸福花园城
在工作中,郑丽霞不仅注意到小区里的人,也注意到了一群“新的人”——穿梭在楼栋间的外卖小哥。
2022年4月,全省首家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在南湖花园城中心商圈建成,为外卖小哥提供设施齐全的歇脚地。
当年9月,感受到关爱的外卖小哥在南湖街道组织下成立“小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
近日,南湖街道又在宁松社区打造了全市首个“骑手友好社区”,不仅为骑手们绘制了“骑手友好路线图”,还在小区11个出入口安装了路线牌,帮助骑手迅速定位送餐楼栋和休息区域。
持续感受到方便和友好的骑手们,更加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他们义务帮孤寡老人送餐、发现安全隐患拍照发给网格员、主动排好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新就业群体成为南湖街道基层社会治理的又一股新力量。
截至2023年底,郑丽霞整合各方力量,累计筹集社会、居民资金788万元,发动居民群众在辖区25个小区内开展各类惠民项目79个,惠及辖区近90%的小区,用活4350余平方米闲置空间。
每次走进小区,郑丽霞都会欣喜地发现,不少小区每周都有新变化:车辆进去出不来的断头路成了微循环道路,废弃的杂物堆被改造成了共享花园,年久失修的外立面焕然一新……
“我可以自豪地说,南湖的幸福生活,是我们南湖居民共同缔造的成果。”她说。
(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秦璟 通讯员吴迪 罗嘉柯)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