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手机可以“刷”的卫星今年上天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4-23 07:3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第九届“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举办前夕,院士在汉透露:

  手机可以“刷”的卫星今年上天

  10年前,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互不干扰,如今它们紧紧抱在一起,“三星一体化”逐步变为现实,“东方慧眼”系列卫星将于今年发射,拿着手机“刷”卫星也即将出现。22日,在第九届“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举办前夕,“遥感院士”李德仁和“导航院士”刘经南纵论导航技术和遥感技术的融合之路。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9-2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北斗导航精度最高可达厘米级

  “北斗的功能最多,精度最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表示,北斗有定位、导航、授时基本功能,还有通信功能。北斗三号有短报文通信服务。它最终以芯片的模式进入到手机里,只需10块钱的成本,即可做到不换卡、不换号、不增加外设,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时候依然可以发送短信,和外界连线,实现星地短报文通信,还可以实现音频、视频星地间双向通信。

  “将导航与通信进行了结合,这是其他导航卫星所没有的。”刘经南院士表示,这一点也使北斗具备搜救功能,当用户在大海或沙漠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生危险时,即使没有手机信号的时候依然可发送短信,报告用户的位置,提供位置信息。发出求救信号后可通过北斗短报文安慰用户——救援队伍需要多长时间过来。“因为有北斗,你可以和外界保持联系。”

  “现在打出租车,司机很少打电话找客人,这就是北斗的功劳。”刘经南院士说,过去在定位精度10米的时候,导航往往无法显示客人在马路这边还是那一边,而现在精度是5米,很容易知道客人是在马路的哪一边,司机甚至还可以把出租车开到客人身边,根本不用电话再联系乘客。

  其实,北斗从精度来讲,授时精度可达到20纳秒,定位精度可达分米级厘米级。一般手机导航地图达不到分米级,但在自动驾驶汽车上,高精度地图导航精度已经达到厘米级。

  据悉,与其他全球导航系统一次性到位有所不同,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采用“三步走”战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用20多年走完他国40多年的发展之路,创下“中国速度”。作为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后的“破局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后来居上,不仅功能最多,精度也最高。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就是与遥感进一步融合,飞机、轮船来自哪里,不仅能看到还能够辨别。”刘经南院士表示。

  “珞珈一号”关于叙利亚夜光研究成果

  获联合国采纳

  导航和遥感是两种不同的技术,为何“导航院士”也要关注与遥感的融合?

  据悉,导航技术主要关注于目标的连续定位和运动状态的监测。导航技术侧重于点目标的定位,如车辆、飞机或个人设备的定位。而遥感技术则主要应用于获取地表或大气层以上目标的几何和物理参数,遥感技术更侧重于面状目标的监测,如地形地貌、环境变化等。

  “通信、导航、遥感,全世界这三件事情原来都是分开做,各干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告诉记者,他首先提出要把中国的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一体化,提供空天智能服务。

  随后,李德仁院士联手其他科学家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了这个设想——建设“三星”一体化的空天信息智能服务体系。建议最终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采纳,2013年便启动2亿元的重大专项,开启珞珈系列卫星的实验计划。

  2018年6月2日,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珞珈一号”发射升空。该卫星首先做了叙利亚4年战争的夜光变化,显示叙利亚83%的夜光灯消失,这个结论被联合国采纳。后来,阿富汗地震、土耳其地震,“珞珈一号”都免费提供地震信息,比如震中在哪、损失多大,一清二楚。

  李德仁院士回忆,北斗在2020年组网后宣布对全球免费服务,但是美国不让北斗在美国建设地面增强系统,不让我们的北斗在美国赚钱。后来升空的“珞珈二号”卫星上做了一个系统,向地面发送两个增强信号,在没有地面增强系统的情况下,北斗在美国可以达到米级和厘米级的精度,实现了低轨的导航增强系统。

  “珞珈二号”卫星“穿云透雨”

  河北救灾立功

  “珞珈二号”是全球首颗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最高分辨率能达到0.5米。具备“穿云透雨”的能力,可提供全天候的监测服务。“2023年7月的河北水灾,这颗卫星发现水下面的大漏点,而人看不到,为救灾立了大功。”李德仁院士高兴地表示。

  去年1月15日发射的“珞珈三号”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把遥感卫星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的卫星,能把遥感影像实时传输至用户终端,可以在手机上提取信息。

  李德仁院士介绍,目前他们正在研制“东方慧眼”系列卫星,该系列的高光谱卫星有22个“眼睛”,可看见多种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预计今年上天,是“通导遥一体化”卫星。普通人就可以用手机“调用”头顶的卫星,3到5分钟内就可以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图片或者视频内容。“未来,我们就可以利用5G或6G网络,拿着手机‘刷’卫星。”

  李德仁院士计划在2030年前,发射200多个智能卫星,包括100多个光学高分卫星、100多个雷达高分卫星,时间分辨率5分钟。还有4个高光谱卫星和4个热红外卫星,前者能够5天把地球扫描一次,后者能每天把地球扫描一次,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快准灵服务。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实习生彭冠迪)

  【编辑:邓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