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举足轻重”看担当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5-07 08:2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举足轻重”看担当

  ——武汉加快“三个优势转化”阔步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部地区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为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把脉定向。

  英雄城市武汉,是中国“中部重镇”,是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是发展能级跃升的超大城市,正扎实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迎来新的重大战略机遇。武汉知重负重,当更进一步勇毅前行、担当作为。

  嘱托如炬,催人奋进。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新征程上,使命在肩,武汉更加自觉在全国全省大局中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武汉贡献。

  以“质”致远,科技创新做强“自己的东西”

  九峰山实验室中试车间。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5月6日,东湖高新区的九峰山实验室外绿草如茵,实验室内激光飞旋,科研人员正屏息凝视半导体设备在中试线上加速“奔跑”。

  作为湖北省十大实验室之一,九峰山实验室成立近3年来,已建成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科研及中试平台。如今,在这个实验室内,有超过100个项目同时运转,正经历着半导体行业少见的高复杂度研发场景。

  “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考察武汉东湖高新区,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

  武汉拥有高校92所、在校大学生近130万人、国家级创新平台149个,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2022年4月,武汉成为全国第五个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科技创新是武汉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要素。在今年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上,武汉连续3年聚焦科技创新,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条”,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成果转化是武汉创新发展的着力点。目前,武汉市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达20个、备案中试平台已达156家,努力让新技术“研有所用”。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在脑部植入像头发丝一样的电极,然后开机,调整参数,就能让不自主晃动的帕金森患者瞬间平静下来。

  4月7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分享了“脑机接口新突破”,这项国际领先的新技术,有望带来千亿产值新赛道。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

  全国首个无人驾驶车萝卜快跑在武汉完成“万里长江第一跨”;国内首条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光谷光子号”悬空飞行;全球首套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获批上市;国产大飞机C919百余零部件“武汉造”;“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串起万亿级产业集群。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武汉活力奔涌,奋斗正当其时。

  科技创新靠人才。4月18日,武汉市清华大学人才合作协议签订,深化在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输送等领域的合作。

  科技创新重在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近年来,深化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学子聚汉”工程,争创国家级高水平吸引和聚集人才平台。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武汉积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奋力打造创新涌动的新时代英雄城市,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枢纽融通,加速迈向新时代“九州通衢”

  阳逻港一片繁忙。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4月18日,武汉新港阳逻保税园区一派繁忙,一辆辆东风岚图新能源汽车排列成整齐方阵,报关查验,装入集装箱,一路向东,江海联运,经上海洋山港,最终出口至欧洲。

  “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11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以全球化视野擘画新时代万里长江图景。

  如今,阳逻港已开通东盟四国等20多条国际货运航线,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万吨货轮从这里启航,成为长江中上游第一港和国际大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

  1月23日,《武汉市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实施方案》出台,明确围绕“一带一路”内陆地区新节点、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新门户、国际创新开放合作新引擎、全球现代产业发展新重镇、全国制度型开放新样本,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这一方案立即引起社会热议。业内纷纷表示,武汉地处内陆腹地,“水陆空”枢纽齐全,有基础、有条件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

  武汉以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城市为契机,提出全力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积极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重塑“货到汉口活”。

  如何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更好融入和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指出,提升枢纽功能,发展枢纽经济,打造枢纽城市。

  枢纽不仅是交通,更是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融通。

  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推进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协同联动,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中法、中德国际产业园,大力发展外贸新形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4月12日,我市发布《关于加快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的实施意见》提出,做大枢纽能级,做强枢纽贸易,做实枢纽产业,高水平建设枢纽经济示范区。

  围绕发展枢纽经济,武汉正打造科技、产业组织中心和供应链组织中心,提升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提高经济外向度。

  绿色发展,刷新高质量发展“亮色”

  市民在东湖绿道骑行。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4月24日,沿着东湖绿道骑行,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绿树碧水之间,一座彩虹栈桥横跨而过,迎着微风驻足,是一幅水草摇曳、鱼儿欢游,鸟儿飞翔的美景。

  武汉是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

  大江大湖大武汉,云在蓝天水在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

  4月17日,在我市举办的“武汉加快‘三个优势转化’”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武汉水资源保护交出亮眼答卷: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河流断面占75%,水质优于四类标准的湖泊占84%,无劣五类湖泊。

  这是武汉连续三年劣五类湖泊实现“清零”,是武汉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的“结晶”。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长江武汉段水质已稳定保持在二类,为20年来最优,长江江豚“逐浪”频现武汉,万千鸟类诗意栖居天兴洲。

  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根子在流域。

  如何统筹流域综合治理?自2021年起,武汉以通顺河、道观河、府澴河为试点,联合仙桃、黄冈、孝感、随州等地在武汉都市圈推进河湖水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上游来水水质优良,下游地区出钱奖励,上下游携手共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绿色发展发力,“美丽经济”拔节生长。

  “太惊艳了!”每个周末,大型纯电动“长江荣耀号”游轮上,游客爆满,站在四层露天甲板上,两江四岸的璀璨夜景尽收眼底,“夜游长江”成为外地游客打卡武汉的一种新风尚。

  4月28日,格林美武汉动力再生生产车间里,机器人自动检测拆解电池包,“吃干榨尽”每一块废旧电池,实现产业链向价值链的跃升。

  在武昌中碳登大厦,近200家涉碳产业的服务类企业和机构纷纷入驻,绿色服务业正成为发展新引擎。

  武汉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武汉,正用生态“底色”刷新高质量发展“亮色”,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编辑:邓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