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吴军:中专生成长为国际标准制定人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5-07 07:3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没有标准,我们就去创造标准”

  吴军:中专生成长为国际标准制定人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长江大跨越军山运维站输电塔上见到吴军时,他正在操控无人机对超高压输电线路进行安全检查。

  站在135米高的输电塔上,脚下是从塔身延伸出来的钢架上铺设的钢板,边缘处是一米多高的栏杆,大风呼啸,记者的手始终不敢离开塔身的水泥墙,而身着深绿色工装,头戴安全帽的吴军稳如磐石,全神贯注盯着无人机遥控屏幕。

  生活中言辞不多的吴军在高塔上向记者介绍电力巡检工作时,专业、细致、侃侃而谈,让记者这样一个外行人也听懂了其中的原理。

  从事电力行业27年来,从一个中专生到现在的高级工程师,47岁的吴军始终坚守在一线现场,带领团队研发的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电力行业空白,先后获得了13个国家电网(以下简称国网)科技进步奖项,并参与有关产品的国际标准制定。

  成为全国首批无人机专业飞手

  无人机巡检超特高压输电塔。

  1997年,20岁的吴军从武汉电力学校毕业后,进入了湖北超高压局(现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科技开发公司,最初是在科技部从事资料整理工作。

  “当时周边的同事大多是大学生,他们都可以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核心研发,而我却不具备这个能力。”在师傅的鼓励下,吴军决定去考大学。“当时白天要上班,只能利用午休和晚上的时间复习准备,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工作,其他时间都在学习。”

  2001年,吴军收到了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本想着备考艰难,等到考上就好了,结果考上之后才是困难的开始。”吴军回忆,周末两天需要去上课,工作日既要工作,还要完成复习和预习,为了节约时间,他特地选在公司附近买房,将通勤时间压缩到十几分钟。

  吴军一边学习,一边主动到一线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工作。公司也看中了这个小伙子的勤奋与潜力,2007年任命他担任科技咨询部主任,主抓科技项目研发工作。

  2012年,湖北成为国网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巡检试点单位。面对当时一台需要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无人机,大家心里都在打鼓,怕操作不当毁了设备。

  吴军却迎难而上。“无人机巡检当时是个新事物,离输电塔太近,容易受到电磁场影响而坠毁。飞行距离要保持多少才能既完成巡检任务,又确保无人机安全,当时没有资料可以参考,只能在多次飞行中摸索。”在基地试飞时,吴军就不断给自己出难题,操控无人机带着线缆从输电线中间穿过,绕输电塔飞行等等。

  经过几个月的上百次飞行,吴军逐渐掌握了无人机飞行技巧,并顺利通过国网的相关考试,成为第一批“有证驾驶”的飞手。

  2019年,国网组织开展全国第一批无人机高级技师认证。“这是无人机飞手的最高级别认证,考验飞手的真本事。”当时全国去参加考试的一共8个人,最终通过的只有吴军等6个人。

  吴军回忆,当时在辽宁锦州考试,包括理论面试、实操飞行、故障修复等多个环节。最出乎意料的难点是气温太低了,当时是12月,锦州的气温已经在零下10多摄氏度。实操飞行在室外输电塔处进行,整个过程需要40分钟左右。为了保证操控的精确度,吴军不能戴手套操作,“当时手都已经冻僵了,但个人的困难还可以克服,最担心的却是无人机的电池续航问题。在低温环境中,电池衰减得厉害,能飞多久我心里没底”。

  为了让电池能够坚持飞完全程,细心的吴军在出发时用玻璃杯打了一瓶热水,把无人机电池拆下来和热水瓶放在一起,自己一直小心焐着以保持温度,等到开始飞行前才将电池拿出来装上去。

  凭借着数年无人机操控经验的积累,吴军终于成为国网第一批无人机高级技师。2022年,他又成为国网第一批无人机高级技师考评员。

  研发产品出口海外

  吴军展示绝缘软质吊带。见习记者田艺伟 摄

  2024年3月,由吴军团队牵头编制的《带电作业用绝缘软质吊带使用、维护、保养及试验技术导则》在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正式发布;目前,吴军团队正在编制《工业紫外线检测设备的国际通用标准》。短短几年内,这个团队已经参与编制了两项电力行业国际标准。

  吴军介绍,我国的电力行业发展是国际领先的,很多产品在研发时没有先例和标准可以参考,“没有标准,我们就去创造标准”。

  随着我国超特高压从500千伏向1000千伏发展,输电塔绝缘子的数量从原来的20多片增加到50多片。“绝缘子就是我们在输电塔上看到的像一串风铃样的设备,用于支持和固定输电线路的。”吴军告诉记者,当绝缘子的性能下降时就必须更换。以前都是采用硬质绝缘拉棒进行更换,但这种拉棒既重又长,而输电塔多建在山顶,运输和施工都非常困难。

  2015年,吴军团队开始研发一种方便携带、收纳并且重量轻的产品替换硬质绝缘拉棒。由于此前没有类似的产品,他们只能找来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尝试,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研发出了绝缘软质吊带。

  然而,当吴军带着绝缘软质吊带来到检测机构进行指标检测时,却碰了“一鼻子灰”。在之前的检测标准中,带电作业设备只有绝缘绳和绝缘棒两种,没有标准可以检测他们研发的绝缘软质吊带。吴军回到公司后,又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最终按照创新产品重新制定了新的检测技术指标,这才通过了检测。

  2019年绝缘软质吊带正式在实际作业中进行应用,相比硬质绝缘拉棒,其重量减轻了88%,并且方便携带和运输,填补了国内外超特高压带电作业细分领域的空白。

  吴军团队还针对无人机巡检易受电磁干扰、手持紫外线检测设备距离过远且有视线死角的问题,研发了首个具有避障功能并且融合了紫外检测技术的巡检设备,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城市的特高压巡检,并出口至阿根廷、沙特、秘鲁等国家。

  “我们的产品要出口到国外,就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如果这项国际标准由我们来制定,就可以将国内的产品直接出口销售,不需要重新改版,成本会大大降低。”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柏松这样评价吴军团队制定的国际标准。

  “哪里有问题,他就一定在那里”

  吴军(右一)在长江大跨越军山运维站输电塔向记者讲解。

  “哪个现场遇到了问题,他就一定在那里。”和吴军同事20多年的赵海峰说。

  今年初,湖北遭遇了严重冻雨灾害,在受灾最严重的蕲春等地,输电线路基本都是裸线,在树木因冻雨折断或倾倒时,碰到电线就会引发短路。吴军和同事第一时间带着无人机前往现场,支援当地公司抢修。他通过操控无人机巡检快速找到故障点,大大提高了抢修效率。

  “他的出行方向和大家总是反的。”赵海峰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当大家都放假回家的时候,也是用电高峰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候。有一年除夕,公司突然通知荆州一个山顶的输电塔出现了故障,需要马上处理。家里的年夜饭刚刚摆好,吴军却出门赶往现场。“来到山脚,由于地面结冰,车开不上去,他只能和同事带着工具一步一步爬到山顶。”

  如今,吴军带领的团队共有24人,其中既有副高职称的工程师,还有硕士研究生。“师傅的专业能力特别强,尤其是和现场实际相关的,他教给我很多在学校没有接触过的知识。”2022年硕士毕业后,向华桥成了吴军的徒弟。“他非常严谨,工作强度也很大,而且总是在学习新知识,我真的很佩服他。”

  现在,吴军团队每年都会研发出五六个新产品。“这些产品都是要在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我必须在现场。”吴军说。

  (见习记者田艺伟 通讯员李柏松)

  【编辑:邓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