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大成武昌:在追“新”逐“绿”中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5-16 09:54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区域经济总量突破1800亿元

  高质量发展连续四年领跑全省

  武昌区。长江日报资料图

  连日来,在武昌区中北路东亭地铁站附近,中北路新建小学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火热,地面基坑雏形已现。

  这是武昌区2024年第二季度开工的重大项目之一,将为中北路片区新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以优质教育资源补足区域教育短板。

  武汉市二季度重大项目开工,武昌区继续领跑中心城区。

  4月28日,武昌区宣布二季度计划开工重大项目17个、总投资188.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亿元,排名武汉市二季度集中开工项目个数和总投资中心城区第一,创全区按季度集中开工以来投资额新高。

  “武昌区坚定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持续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激发产业投资新活力,在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中当先锋、打头阵。”武昌区委主要负责人在二季度集中开工现场作代表发言时说。

  目前,在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榜中,武昌区已连续4年领跑全省。

  2024年武昌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武昌区区域经济总量突破1800亿元,迈向2000亿元,位居中心城区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全市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心城区第一,武昌区区域实力持续巩固。

  为持续夯实发展基础,近年来,武昌区始终坚持“项目兴区”,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2023年,武昌区42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5个。省水发集团、长江创投、长江产投基金等3个百亿级项目成功落地。

  目前,武昌区正全力以赴抓项目,持续提高项目开工率、投资率、竣工率。全员上阵抢招商,实行产业链链长制,强化全员招商、产业招商、资本招商、驻点招商。全心全意优服务,持续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以项目的大建设、大招引,引领武昌经济的大发展、大突破。

  武昌区还在不断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助力武汉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去年,武昌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0亿元、增长11%,是全市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中心城区。

  5月18日,武昌万象城即将开业,武昌滨江商务区核心区3公里内聚集7家“全国首个”“华中销冠”“集团顶配”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正改变武汉“北强南弱”的商业格局。

  滨江商圈形成、武汉SKP竣备冲刺、楚河汉街商圈品质升级……今年,武昌区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区,做好武汉SKP开业服务,打造黄鹤楼新品首发地,大力发展外资外贸、夜间经济、线上消费,力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点评】

  武汉市社科院陈进:

  武昌区能够连续4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榜单上领跑全省,凸显了强大的经济韧性和高质量发展内涵。武昌区发展的高质量,不仅仅体现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多项关键指标的全市第一,更体现为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新质生产力的逐步形成。优秀成绩单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取得的。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武昌区把培育优质营商环境作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坚持“项目兴区”,实现一批重大消费升级、产业升级项目落地,聚力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榜样、标杆。

  数字经济扎根生长

  “数”起楼宇抓转型“卡位新赛道”

  武汉数创大厦。

  连日来,位于武昌区武汉数创大厦23楼的湖北毅瑞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员工们正在全力保障某智慧桥梁项目三期顺利交付。抓住数字经济快速崛起的风口,这家企业从传统工程咨询类企业转型,成为中部地区唯一一个同时拥有第三方工程评估与数字化专业能力的企业,3年营收增长4倍。

  这是武昌区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乘上经济转型快车的缩影。一栋栋“数”起来的楼宇,展示着武昌数字经济的勃勃生机。

  武汉数创大厦所在的徐东大街,是武昌区近年来规划布局“一谷一廊多带”(即中科·武大智谷、滨江数创走廊、环高校院所创新经济带)数创空间中“一廊”的所在。2023年,武昌区在这里盘整了超112万方的产业空间,集聚浪潮云、中科瑞华等数字经济核心企业150余家。

  如今,滨江数创走廊已架梁起柱。武汉数创大厦已建成,阿里巴巴华中总部加速建设,海创云改造正加快进行中,数创云谷即将启动,汇通新长江、匠心城、四美塘铁路遗址公园等产业空间即将打造数字经济专业园区……

  聚焦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近年来,武昌区创新动能加速积蓄,积极探索中心城区产业转型升级,抢先卡位数字经济新赛道。软件服务、北斗应用成为武昌区发展数字经济的两大主攻方向,武昌区分别组建了滨江数创走廊管委会、软件服务及北斗应用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产业规划、空间拓展、企业引育及服务保障。

  位于武汉大学西门附近的斗转科技园,是武昌区唯一的北斗应用产业园,也是2022年武汉市首批数字经济产业新建示范楼宇之一。目前,这里培育着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企业等入孵70多家北斗产业链企业,已成为武汉北斗应用产业资源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围绕终端服务,多家企业“链”上接力。

  为了助力建设中心城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2022年,武昌区还发布发展数字经济总规划——“黄鹤楼星空”计划,设立规模50亿元的武昌科创母基金,为武昌区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注入了强劲的活水和动力。

  【点评】

  武汉市社科院周阳博士:

  武昌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增长点,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了前列。未来要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金融资本为支撑、以专业园区和楼宇经济为载体,进一步集聚人才、资金、数据、技术等资源要素,激发创新创业动力活力,打造数字经济更好发展生态。

  接连“上新上档次”提升游客体验感

  古城新生释放千年底蕴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昙华林光影秀上,每一帧画面都极其吸睛,仿佛穿越时空。”福建游客孙女士在夜游昙华林后感叹道。

  “五一”假期,昙华林街区三期商户集中开业,提供的全新体验立即受到游客火热关注。昙华林沉浸式灯光秀开幕,以城墙和钟楼为幕,梦幻感十足的光影秀让游客身临其境感知武昌古城千年文化魅力。

  近年来,武昌区不断加速释放文旅魅力,接连“上新上档次”提升游客体验感。古朴与现代在这里交织交融,成千上万游客流连忘返。

  2023年,武昌区入围全国首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黄鹤楼景区跻身“十一”黄金周热门景点亚军,昙华林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年旅游人数45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近470亿元,规模均保持全市第一,荣获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全国第六。

  1800年武昌古城的文化底蕴,更为各类文旅要素的活跃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

  武昌区首义之春、辛亥首义文化节、户部巷非遗美食节、昙华林文旅嘉年华等特色文旅IP持续发力,为游客用脚步丈量武昌时增添文化韵味。黄鹤楼以文旅融合的创新方式,推出了朝游、AI李白与游客交互等一系列文旅新体验场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武昌区正全力打造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丰富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体验项目和漫游线路,建成昙华林演艺小镇,预计2024年全年旅游收入规模再上一层楼,突破500亿元。

  【点评】

  武汉市社科院陈进:

  近年来武汉屡屡上榜国内最热门旅游城市,特别是黄鹤楼成为了全国首屈一指的热门景区,昙华林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着实让人惊喜,值得点赞。武昌区文旅产业发展的高明之处,高就高在充分把握了“数字+文旅”融合发展趋势,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文旅资源实施数字孪生、AI赋能,构筑与传统旅游方式风格迥异的文化体验新场景,从而造就了一批响当当的特色文旅IP,为文旅行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

  降成本提成效“凝聚企心”

  优化营商环境四年三次全省第一

  中商世界里智慧生活MALL(销品茂)中庭。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焕新归来的中商世界里智慧生活MALL(销品茂)继开业后又迎来一大波客流,不少门店前排起长队,老牌商业体迎来新活力。而在去年11月底,商场开业前夕,这里的200余家商户还在为没有时间办理营业执照发愁。

  身为“零号员工”,武昌区行政审批局个体工商户窗口负责人贾绪伟带着同事徐晶晶和褚红涛,跨过门前还在建设的道路,把审批“窗口”搬进商场,用6个工作日完成了200余家商户的营业执照办理。

  在武昌,企业身边都有这样一群“零号员工”。他们由区领导带队,全区各部门、各街道千余名干部共同组成,服务前置、身份前移,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贴身服务。

  他们不占企业岗位、不拿企业薪酬,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落户企业起步期间工位不足,“零号员工”找来免费办公位帮助过渡;业务扩展期资源不够,“零号员工”帮其快速建立上下游产业链“朋友圈”……

  这群“零号员工”背后,是武昌区更大力度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助企降本增效。

  2月28日,“2023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结果”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武昌区排名全省2023年营商环境评价县市区第一,武昌区企业端评价获得武汉市城区第一名。而在过去四年的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武昌区三次获得县市区综合成绩第一名。

  为打造综合成本“洼地”和营商环境“高地”,武昌区创新举措频出,做到“招招降成本”。

  以控制成本为核心,2023年,武昌区用价值300万元的企业和人才服务券,真金白银帮助600余家企业抵扣法律服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运营成本,撬动了数倍合同交易额。2024年,这项由武昌区首创的服务举措以更大力度推进,发放算力服务券,为数字企业提供免费算力支持。

  持续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环境,武昌区深入推进“一窗通办”“无差别综窗”等全国全省改革试点,在全市率先上线电子证照云平台,打造全市首个非工业项目“七证齐发”和“承诺可开工”办理样板。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武昌区将坚持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项“文化工程”来抓,全力打造投资贸易便利、政务服务高效、经营主体满意的营商环境“高地”。

  【点评】

  武汉市社科院周阳博士:

  武昌区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关口前移,全周期全链条为企业服务,用心用情优化营商环境,在打造综合成本“洼地”和营商环境“高地”上成效显著,近年来在武汉中心城区产业转型升级中脱颖而出、增长态势较好。未来仍需聚焦重点、靶向施策、久久为功,更多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积极发挥数据要素和新质生产力重要作用,着力解决服务企业和优化营商环境的痛点、难点问题,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平台化、规范化、常态化,树立全省标杆。

  “双碳”产业优势先发

  聚成“碳链”扩场景“抢滩新机遇”

  碳汇大厦。

  行走在武昌区中北路上的碳汇大厦,首批入驻大厦的“双碳”企业之一安泰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安泰信用”)总监袁辰云发现,这座写字楼里,与安泰信用有业务关联的国内头部企业至少有两家。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以后合作起来更方便。”他说。

  2021年7月16日,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负责注册、登记、结算的全国“大数据中枢”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登”)设在武汉。截至2024年4月24日,中碳登累计成交量共计4.54亿吨,成交金额共计260.1亿元,业务规模位居全球首位。

  因为中碳登的入驻,碳汇大厦吸引了全国众多“双碳”企业的目光。目前,中碳科技、中国国检、中环联合等一大批国内外“双碳”龙头企业、机构组织入驻,200余家涉碳产业服务企业落户。

  入驻企业中碳教育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累计为社会培养“双碳”人才近10000人,还与同在大厦的武汉华源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电力教研院”,助力新型电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近年来,作为“双碳”领域先发区,武昌区抓住了中碳登落户机遇,抢滩布局双碳产业成效显著。

  聚焦碳市场建设,武昌区搭建“武碳通”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首批吸纳全省107个企业项目入库,组建运营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在全国首创推出一批碳基金、碳托管和碳质押融资等碳金融产品。

  聚焦碳生态营造,武昌区组建武汉碳普惠管理公司,上线华中首个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武碳江湖”,挂牌成立碳金融园区巡回审判法庭,圆满承办华创会、台湾周碳金融分论坛,打造招商银行绿色支行等六大低碳场景,形成低碳发展浓厚氛围。

  在武昌区,碳金融产业园区还在向沙湖周边扩容。武昌区计划全年招引涉碳服务企业100家以上,持续夯实碳金融集聚发展先发优势,助力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建设。

  【点评】

  武汉市社科院陈进:

  作为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中心所在地,武昌区在国家碳市场布局中居重要地位。正是深刻认识到中碳登资源的宝贵价值,武昌区抢滩布局双碳产业,在碳产业链、碳产业集群发展上成效显著。碳登记、碳金融已经成为武昌区在全国响当当的名片,也将是未来武昌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爆点,引领武汉市、武昌区产业升级、城市升维。下一步可依托武汉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气候投融资试点,在碳市场建设上集中发力,不断增强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打造全球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市场中心、碳金融中心。

  增强“邻聚力”打通“最后一百米”

  共同缔造城市基层治理样本

  博雅苑小区外墙破碎处已全部敲除,安全隐患消除。记者秦璟 摄

  武昌区南湖街道博雅苑小区两栋楼外墙脱落严重,急需维修,但小区暂时未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维修资金成难题。

  经过一场又一场议事会讨论、一家一家上门征求意见后,街道、社区和居民商量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四个一点”:维修基金用一点,业主捐一点,爱心人士和企业赞助一点,政府奖励一点。

  这个新方法不仅在今年3月完成了这两栋楼的外墙改造,让困扰业主12年的问题得到解决,业主还将其应用到了剩余楼栋外墙维修及小区其他公共项目改造上。

  这是武昌区用共同缔造的方法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的缩影。

  昙华林社区探索“五区融合”治理方法,让景区、社区、街区、校区、园区,通过一张会议桌融合,大家互通想法、互通资源,造就“一半书香一半烟火”的昙华林;全区50座甲级商务楼宇,依托党建全覆盖,探索“楼社自治”新方式,打造一栋栋“竖起来的社区”;全区试点推广探索“信托制物业”,公开透明账目信息让每一位业主自发关心家园一花一草……

  试点以来,武昌区通过聚合民力,回答城市基层治理“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已成为武昌人的生活日常。

  今年4月,武昌区作为武汉市唯一代表,入选全省基层治理体系框架试点。武昌区完善民呼我应工作机制,探索构建“区负主责、区街社区小区工作联动”的基层治理体系四级框架,强化区级主体责任和制度供给功能、街道治理“枢纽”和服务功能、社区组织动员和服务群众功能、居民小区发动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点评】

  武汉市社科院周阳博士:

  武昌区通过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有效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基层治理体系,体现了“共同缔造”理念,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打通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提升了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培育了居民群众共同缔造精神,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初步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下一步,武昌区要进一步巩固提升试点成效,复制推广试点经验,让更多基层治理由“独角戏”升级为“大合唱”,画好互利共赢“同心圆”,让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