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中外科学家携手研究,猴面包树“祖籍”终于查明了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5-21 17:3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被誉为“生命之树”的猴面包树,是非洲一道奇观。这种树在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和澳大利亚均有分布。哪儿才是它的“祖籍”?它们又是如何开枝散叶的?中外科学家团队携手研究找到答案。近日,该研究成果的论文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自然》(Nature)发表。

  猴面包树。

  猴面包树又名波巴布树,是锦葵科木棉亚科落叶乔木,全球仅存8个种,其中6个种只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其余两个种分布在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其树高度可达30米以上,而胸径可达15米以上,其巨大的体形、奇特的外观,每年吸引着全球无数旅行者慕名前往观光。

  科学家在测量猴面包树的胸径。

  猴面包树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密切相关。其树干储水丰富,树皮是手工制品和建筑原材料,果实成熟时干燥的肉质如同面包,据称猿猴喜食,故得名。

  在干旱条件下,猴面包树还能为各类动物提供水、食物和庇护所,因此被称为“生命之树”,在马达加斯加则被喻为“森林之母”。该树寿命可达千年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经济、生态和人文价值。

  猴面包树。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非中心)的科学家在非洲考察发现,近年来猴面包树部分物种的个体数量和适宜生境骤减。这一现象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尤为明显。目前,该岛已有3种猴面包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

  虽然猴面包树属植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全球学术界研究和大众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但世界上对猴面包树属的起源中心及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历史,仍存在较大争议。

  中国科考队员与猴面包树同框。

  为了厘清猴面包树多样性格局的形成过程,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指导并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中-非中心的科学家牵头,与非洲、欧洲等多家科研机构携手,围绕这一课题开展研究。该研究得到了中-非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中外研究人员对来自马达加斯加、塞内加尔和澳大利亚的8个猴面包树物种野生个体遗传信息进行解析,重建了猴面包树属演化历史,发现其物种多样性分化始于距今约2100万年前。这个时间远远晚于非洲和澳大利亚板块的分离,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的形成(约1.6亿年前)时间。

  猴面包树的花。

  综合数据分析还表明,虽然远隔重洋,但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猴面包树物种,在历史上均存在物种之间杂交的情况。深入研究后,科学家提出:马达加斯加岛应为其“祖籍”,即现存猴面包树属物种的起源分化中心。

  科学家还通过研究,揭示了马达加斯加现存6种猴面包树在历史上存在物种间的生态位竞争,全球海平面历史波动引起的岛屿面积变化、岛屿内山体隆起、火山喷发等地质演变因素,共同驱动了演化过程。地质演变产生的丰富小生境的不同,以及物种之间杂交繁殖,可能造就了岛内猴面包树属物种的多样性。

  根据研究结果,科学家对马达加斯加特定猴面包树物种分别提出了新的保护建议和策略。

  在《自然》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截图(局部)。

  5月15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中-非中心领衔,携手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华大基因、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上海辰山植物园等科研机构,在《自然》杂志(Nature)发表了题为“The rise of baobab trees in Madagascar”(《猴面包树在马达加斯加的兴起》的研究论文。(图片均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提供)

  (长江日报记者明眺生 通讯员江珊)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