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之滨,长江之畔,最高将达272.7米的武汉泰康金融中心正拔节生长。而在30公里外的中法生态城中建钢构武汉公司一车间,总装班的65名焊工,有的手持焊枪蹲在钢材之上,有的手握操控器立于机械臂之前,弧光闪烁,焊花飞舞,泰康金融中心所需的“钢筋铁骨”正在焊接之中。
焊接作业。 张衡 摄
从乌鲁木齐T4航站楼、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到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站房、巴基斯坦贝布托国际机场,总装班生产的“钢铁积木”,撑起“一带一路”沿线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项目。
在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上,这群大部分从农村走出的焊工,用手中的焊枪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的荣誉。
4天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启龙与同事交流机器人焊接技术。 通讯员李博灿 摄
蓝色安全帽,满是烟熏、铁锈痕迹的工作服。总装班班长李启龙穿过车间里飞舞的焊花和弥漫的烟雾,扯下包住头颈的毛巾,摘下包裹住口鼻的防尘面罩,露出挂满汗水的面孔。
身材高大敦实,皮肤黝黑,双手厚实,来自蔡甸玉贤的李启龙于2013年入职中建钢构,仅用了10个月,他就凭借过硬的焊接技术成为一车间总装班班长。
刚刚当上班长,李启龙就接到了一个“硬骨头”,为国内一知名的超级摩天大楼项目焊接一个核心构件,需要把两块厚达100毫米、重达十余吨的钢板焊接在一起,此前已经有两位老师傅失手了。
李启龙用气刨把之前焊接失败的焊缝一层层刨开,找到了老师傅失败的原因。一把焊枪、一个面罩,他开始与钢板“死磕”。16个小时的奋战,他将两块钢板成功焊接到一起,并通过检测。
当时,李启龙的班组仅20个人,大多是手艺还不精的“菜鸟”。尽管李启龙“死磕”成功,但班组里其他工友的成果不如人意。眼看交货在即,产品不合格率却超过一半。
“当时大家有些心灰意冷,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恨不得像孙悟空那样能分身,都由自己焊。”李启龙意识到,当班长不同于当一名技工,光自己焊得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如何让“菜鸟”们迅速成长?李启龙倾囊相授,手把手示范,传授操作要领;一对一讲解,指出每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案。
工期紧,李启龙成了车间里最早来、最晚走的一个,每天工作到深夜12时,第二天早上7时准时出现在车间。焊接时,大家遇到问题,都能找到他。
“那时,李班长就在车间盯着,问题不解决,他不回家。”总装班焊工胡跃飞回忆说,看到班长这样拼,大家的斗志也越来越旺。
4天后,项目产品合格率达到100%,近80吨钢结构顺利交货。
从大江南北焊到“一带一路”
李云飞在狭小空间里作业。 张衡 摄
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全国优秀农民工”,李启龙不仅自己身先士卒,还将总装班带成了一个高手如云的先锋班组。
36岁的李云飞曾干过裁缝,当过美妆导购,最终“女承父业”当了一名焊工。在男将扎堆的生产车间里,穿得最严实的是李云飞,工作最刻苦的也是她,被车间工友公认为“最美焊花”。
马来西亚吉隆坡KLCC商业综合体项目是李云飞引以为豪的项目之一。其中一个由上百个钢部件组成的异型钢构件,里面最窄的地方仅30厘米高。身高1.65米的李云飞作为班组里身材最娇小的队员,也仅容半个身子在里面。
“板材焊缝处要一直保持在一百多摄氏度。人在里面焊接,火枪在外面炙烤,如同铁板烧。”李云飞清晰地记得,豆大的汗珠不断往下流,滴在滚烫的钢板上瞬间就蒸发了。
焊接20分钟换一次人,15名队友轮班上。从1月寒冬到8月盛夏,李云飞和同事们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一次总装焊接合格率达到98.5%以上。李云飞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202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总装班有吃苦耐劳的女先锋,还有一群创新迭出的“创客小子”。
今年30岁的高威来自江夏农村,是一名有13年工作经验的“老焊工”,他不仅技术娴熟,点子还特别多。在与同事们花了2年多时间,建设大型钢结构H型钢智能示范生产线期间,帮助实现了下料、焊接、除锈、喷码、涂装等核心生产工序智能化,产线工效提升15%,运营成本降低4%。今年,他喜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焊工是个体力活,要能吃苦。现在,光能吃苦还不行,还要懂科技,要巧借科技的力量。”高威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如今焊接领域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的技能经验,已成为设计机器人的重要参数。
从制造迈向“智”造,总装班组破解过大大小小上百项技术难题,提出了《690Mpa级建筑用高强钢全过程电加热焊接工艺》等工艺方案,实现国内工艺技术的突破。累计发明各类金点子25条,带领班组实现了年产能5万吨到7万吨的飞跃。
十年来,总装班组坚持开展“师徒结对”,为每位成员量身定制成长计划。截至目前,班组先后培养或者输送了多名工匠,涌现出一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民工、湖北省劳动模范、荆楚工匠、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焊工,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工作。如在路上看见了某一座高楼大厦,我可以很自豪地跟我的孩子说,这座高楼大厦的钢筋铁骨,就是你爸爸焊的。”李启龙说。
(文:张衡 通讯员李博灿)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