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可吃、可穿、可用、可赏!武汉非遗传承已在另一个层次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6-08 13:24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我们不能等不能靠,总要自己想办法把老祖宗的好东西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喜欢。非遗如果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不能传承,那就失去了意义。”6月6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传承人黄春萍,在她位于武昌红巷的工作室里,这样说道。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带着一群绣娘绣马面裙的她,一边指导着大家应该用什么手法从哪里飞针走线,一边从不同角度拍着视频,“这些视频,我都要发到抖音上的,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汉绣有几好看。”

  近年来,非遗文化结合时代元素创新发展,越来越受到市民百姓的喜爱,“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长江日报记者走访武汉多位非遗人和非遗场所,看到了武汉非遗人在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上的生动实践,叶开泰开出体验店、马应龙走进武汉礼物、汉绣火上小红书……“非遗+旅游”“非遗+美食”“非遗+文创”“非遗+电商”……在武汉,众多“非遗+”的打开方式,让古老非遗文化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文化的气象万千成了烟火生活中的点滴精彩。

  吃非遗

  ——老味道贴上新标签,谁不爱这口

  扬子江位于昙华林的非遗体验店店面不大,6月4日下午,记者走进店内,看见不少打扮时尚的游客进来拍照打卡。“龙须酥、云片糕、港饼、麻糖……”这些武汉的传统糕点制作技艺,是老武汉人的美好记忆,也是扬子江的绝活,在2016年被授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子江文创的负责人朱棣文介绍,2020年开始,他们对产品做了文创设计升级,迎来了新的商机。朱棣文说,他们的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8岁,他们的设计既充满传统文化韵味,又懂得年轻人喜欢的二次元世界。“比如这款包装上融入武汉文化地标的港饼,38元一盒,已经是同类产品的最高价格了,销量很不错。”经过他们的设计升级,扬子江有些传统糕点食品一年有超过10万盒销量,远远超过之前。

  长江日报记者在昙华林遇到正在选购印有“追光武汉”非遗云片糕的陕西游客小李,她说,本来买这些武汉手信,纯粹就是被设计吸引,没想到仔细一看,才知道买的还是非遗产品,我要带回家给朋友们尝尝,吃吃文化的味道。

  刚刚过去的6月第一个周末,汉阳区健民集团叶开泰中医药文化园内热闹非凡。这里正在开放的非遗文化市集,将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时尚潮流相结合,吸引了众多人前来游玩。叶开泰草本茶咖啡摊位被年轻人围了个水泄不通。滋阴润燥的西洋参,搭配上上头的木姜子,做成的西洋参木姜子美式咖啡广受追捧。还有美龄粥冰淇淋、山楂陈皮冰淇淋等以经典的中药食疗方为基础做出的养生冰淇淋老少皆宜。摊位上琳琅满目的中药饮品、咖啡、中药冰淇淋,令人感到新奇又健康养生。

  非遗市集上,叶开泰草本茶咖摊位被年轻人围了个水泄不通。

  2021年5月,健民集团申报的“叶开泰传统中药制剂方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潮”包装的重要养生产品,譬如黑芝麻丸、清热解暑的乌梅膏、驱寒暖胃的红糖姜膏、清肺润燥的雪梨膏、安神助眠的酸枣仁草本膏等一系列药食同源的膏方,纷纷成为市民争抢购买的抢手货。

  穿非遗

  ——老祖宗的审美,真的很绝

  正在制作的马面裙绣片。

  “顾客来了之后先坐下慢慢聊天,了解他们的性格、生活和工作环境、审美习惯、穿衣风格……然后,再量身材、选布料的材质和颜色、勾勒花样,出线稿初稿,再次和顾客沟通,确定方案后绣下第一针,对于一条纯手工定制汉绣马面裙而言,走到这里,才算开始了至少3个月工期的第一步。

  6月6日,记者来到汉绣传承人黄春萍位于红巷的工作室,看到5、6个绣娘拿着针同时上下翻飞,为顾客赶制他们定制的汉绣马面裙,每条裙子的花色绣法都不一样,有的恨不得每一条缝每一个褶都用平金夹绣铺满,热烈华丽;有的只是几朵朴素的小花简单地装饰裙面,清新优雅。可几乎所有顾客,拿到定制的马面裙后,都是爱不释手,老祖宗的审美,真的绝。

  风格各异做工繁复的汉绣马面裙,每一条都独一无二。

  黄春萍介绍,根据款式的不同,一件汉绣马面裙,要绣到50万到100万针,一般需要三个月左右的工期。从过年之后到现在,工作室已经接到了100多单定制订单,制作了十多条成品。定制汉绣马面裙的顾客,大多是30岁到50岁的女性,有给自己选的,有给参加成人礼的孩子定的,不久之前,工作室还接到一份男士的订单。“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马面裙,也爱上我们的汉绣。比起流水线上的奢侈品,这是独一无二的中国高定,真是是可以穿一辈子,而且可以传承永不过时。”

  目前,黄春萍的汉绣工作室有将近20个优秀学员投入了汉绣马面裙的制作,“随着我们局面的打开,未来肯定会有更多人的加入进来。”

  用非遗

  ——中医药护肤,有种莫名的信任

  马应龙在昙华林开的非遗体验店。

  “没想到马应龙的文创产品这么潮!”来自江苏的95后李幂在黄鹤楼游玩时,看中了一款马应龙与黄鹤楼联名推出的“楚盒·鹤礼”文创礼盒。礼盒外观以马应龙一贯的红金色为主色,设计上融合“龙”“鹤”元素,国风浓郁。打开礼盒,里面装的是马应龙护眼产品。

  据了解,中医药技艺的非遗代表“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与文化典故的非遗代表“黄鹤楼传说”,是2011年并肩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的“同期生”。这两个加起来有2200岁的武汉“经典CP”联手,为非遗借助“热搜体质”地标出道提供了新的合作示范。有顾客购买之后在社交平台上自发做起来推广“有非遗加持的中医药技艺用在护肤品上,怎么有种莫名的信任呢”。

  马应龙品牌部负责人介绍,将荆楚文化、非遗文化、中医药文化融合创新,马应龙与黄鹤楼打造“楚盒”系列联名文创礼盒,为非遗借文化地标出道提供新的合作示范。礼盒一经推出成为爆款。在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除了“楚盒·鹤礼(马应龙+黄鹤楼)联名礼盒”获得大赛金奖。文创赋能非遗,让游客把江城文化带回家,也带活了文旅消费。

  赏非遗

  ——边看边发朋友圈,传统文化原来这么精彩

  扬子江非遗文化园,接待了很多研学的孩子。

  登名楼、赏汉剧。5月25日、26日,武汉汉剧院在黄鹤楼东门广场带来《断桥》《虹桥赠珠》等经典剧目。现场热闹非凡,每场演出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围观,演出结束后观众纷纷上台与演员合影留念。在互动环节,观众争相上台穿上戏服跟着演员们学习汉剧的基础动作,感受传统戏曲文化之美。人们在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与古老的汉剧相遇,碰撞出了别样的文化之火。6月10日,在端午节假日期间,武汉汉剧院还将在黄鹤楼公园继续带来《滚灯》《断桥》等经典剧目。

  作为皮黄之源的汉剧有着四百年的历史,它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一级演员、武汉汉剧院副院长王荔是汉剧陈伯华大师的第五代传人,也是武汉市非遗文化传承人。她介绍,武汉汉剧院从去年起在黄鹤楼打造了汉剧剧场,以户外剧场的形式常态化驻场演出,这也是武汉市“文旅融合、以旅促文”的系列举措之一。“很多外地游客将小朋友举在肩膀上观看,有的游客边看边拍还发朋友圈,这都提升了汉剧在全国的知名度。”

  “船长9号”上的汉剧表演。

  在特色文旅标签加持下,武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更加生活化、更具烟火气的姿态,融入旅游活动。扬子江非遗文化园,可以带孩子们体验各种传统习俗,已经成为很多孩子的研学首选地;“船长9号”上,汉剧舞台与两江夜景交相辉映;环境式驻演汉剧《贵妃醉酒》走进武汉博物馆,近距离互动将观众引入戏中人的悲欢。6月8日,“在武汉 非遗就是生活”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武汉主会场活动在汉口里展开,青年演员们担纲主演的汉剧《苏东坡的坡》也将走出小剧场,与游客做近距离的接触。

  非遗是存在于我们身边、渗透老百姓生活点滴的文化。今天的武汉非遗人,努力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活态传承,也让古老非遗薪火相传,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蝶变”。

  (长江日报记者徐璐 黄丽娟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