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24武汉“小江豚”游泳节暨第三届武汉市小学游泳校际联赛在洪山区文体中心游泳馆正式开赛,来自全市36所学校的共686名小选手一起逐浪前行。经过三年的发展,这项由市教育局和市体育局联手创立的活动,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下,正茁壮成长。
“小江豚”游泳节现场。(资料图)记者喻志勇 摄
办赛三年,“小江豚”游泳节大受欢迎
今年的比赛包括U11、U10、U9三个年龄组别男子组和女子组的个人竞赛项目,不限泳姿的10×50米男女混合团体接力赛,每队5男5女,还设有“水下寻宝”“同心协力”“如鱼得水”“桨板竞速”等4项趣味项目。
与其他游泳比赛相比,“小江豚”竞赛环节最显著的特点可用两句话概括——“自己跳下水,裁判拎上岸”。考虑到大多数小选手的实际身高和参差不齐的水平,比赛发令时,选手不从跳台入水而是水中出发,结束比赛后,由终点裁判帮助选手起水,一般是双手拎住选手的双臂将其直接拉上岸。
首届“小江豚”游泳节于2022年举办,到今年已是第三年。从首届的400余人到今年的686人,赛事规模更大、参赛人数更多、比赛项目更丰富,不仅提升了小运动员的参与度与体验感,还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竞技意识和比赛热情。
经过激烈的角逐,前8名的学校获得了“全能王”杯及参赛证书,其中武汉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武汉光谷未来学校和体育馆小学位列前三。第10—20名的学校获得了“泳创佳绩”参赛证书,其余代表队获得了“明日之星”参赛证书。同时,各单项前8名的运动员获得了成绩证书,各运动员获得了参赛证书,学校领队、教练员被授予了优秀领队、优秀教练员证书。
华师附小队领队、体育教师郑浩介绍,游泳锻炼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学生进校后,学校就把拥有游泳特长或喜爱游泳的学生召集起来,然后与家长联动配合,在周末或周中展开游泳培训和训练。经过几年的坚持,目前学校里长期坚持游泳的学生已有上百人。“这次比赛前我们内部进行了一个小选拔,从训练两年以上的孩子中精选了20多名选手来参赛,从比赛过程看,他们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武汉市体育局青少处负责人表示:“今年是参与学校最多、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还新增了多个组别的个人竞赛项目。希望通过‘小江豚’游泳节,增强学生体质,普及游泳技能,发现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游泳后备人才。同步展开防溺水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做到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在孩子们享受体育锻炼乐趣的同时,培养其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与意志品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精神传承,“小江豚”的目标是长江
“小江豚”游泳节源于2017年由武汉市教育局和武汉市体育局两家联合发文推进“游泳进课堂”活动。其初衷就是想让更多小学生热爱并参与游泳运动,学会游泳技能终身受益。如今,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和坚持,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去年起,武汉市的体育中考首次将游泳项目列入备选项目之一。大多数选择了游泳的孩子都能轻松达标。这也有效推动了中小学生练习游泳的热情。
为了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规范高效地开展,一个月前,市教育局和市体育局再次联合印发了《武汉市小学生游泳技能培训工作指引》,将“普及游泳技能,开展防溺水教育和开展竞赛选拔后备人才”列为三个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再次从政策层面为“小江豚”游泳节活动添了一把火。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在拓宽青少年体育生活与视野方面,增设了观赛2024第49届武汉7·16渡江节、渡江节小评委评选活动,观摩武汉网球公开赛,并开展冠军公开课等特色活动,在互动学习中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来自白鹭街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肖禹萱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我练游泳三年了,刚开始我很怕水,头都不敢埋到水里,后来慢慢学会憋气和换气就不怕水了。换气的时候要在水下吐完气后再抬头换气,掌握这个诀窍后,我游得好多了。以前在电视上看到好多人在长江里游泳,我就想,自己要好好练习游泳技术,长大后一定会去长江里试试。”
(长江日报记者张琳 通讯员肖洪 胡晶晶)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