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王丽霞:选育出中国首个自主中小肉鸭,推广两年创产值超2.5亿元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6-17 06:55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一大早,黄陂区甘棠街的育种鸭场里,养鸭工人开始将鸭舍笼里的一枚枚鸭蛋捡进孵化箱。此时的孵化箱里已经孵了不少鸭蛋,再过半个月,今年第一批乌嘴青脚白羽育种鸭将破壳而出。

  这类乌嘴青脚白羽鸭属于“武禽10肉鸭配套系”,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个中小体型肉鸭。

  行走在鸭笼之间,身穿养殖服、扎着马尾辫的王丽霞正低头专注观察鸭群。她来自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家禽研究室,也是这个新品种鸭的“鸭妈”。

  27岁那年,王丽霞毅然接下所里无人踏足的肉鸭新品种育种课题。养鸭15年,王丽霞逐步成长为团队育种技术负责人。新品种推广两年,已创造2.5亿元经济价值。

  “狼狈”的第一步

  工作中的王丽霞。

  “哗——”一靠近鸭笼,上千只鸭扑腾着翅膀,向角落缩去,躁动不安。

  看准笼位号,王丽霞迅速探下身,两手环住鸭身,将鸭翅膀向背后一扭,鸭子就在她手上挺直了脖子,缩了脚,不再动弹。仔细查看鸭脚号,做好记录后,王丽霞又将鸭放回鸭笼。

  回想起进入鸭场的第一天,王丽霞摇摇头有些不好意思:“那天,我一只鸭子也没抓到。”

  2007年,27岁的王丽霞从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当时,研究所“选育中小体型优质肉鸭”的课题急需育种人才。

  在大学期间学猪育种的王丽霞,是科室唯一懂育种的人。

  接手这个工作,王丽霞感觉棘手:自己对鸭子完全陌生,加上从小在北方少水地区长大,从没见过活鸭。

  “我第一天进鸭场时,还一脚踩进了鸭粪坑。”王丽霞回忆,那天,她“咬着牙、跺着脚”,下了很大的决心走进鸭舍继续工作。“学育种的,对养殖场环境早有心理预期。虽然不熟悉鸭的习性,但育种技术是通用的,这都不是困难。”

  然而,抓鸭子成了摆在她面前的头号难题。

  看到同事们一手抓鸭子、一手给鸭子打疫苗的时候,王丽霞和鸭子之间像两个相斥的磁铁——她一靠近鸭群,鸭子就四散开去。

  好不容易抓到一只,鸭子在她手上不断挣扎,根本扎不了针。半天下来,王丽霞浑身羽毛,手臂上还“挂了彩”。

  “这比踩到鸭粪更让我挫败。连鸭子都抓不住,还怎么做科研?”王丽霞发了愁。

  为了不耽误团队进度,王丽霞请养殖工人来帮忙。她一边在工人辅助下给鸭子打疫苗,一边观察工人抓鸭子的动作。她发现,翅膀是鸭子的“锁”,把翅膀向鸭背后一扭,鸭子就不动弹了。几番练习,王丽霞已经能让鸭子乖乖待在手上。

  第一天“抓鸭”到下午5时,疲惫不堪的王丽霞顾不上自己的形象,就地躺在仓库的鸭饲料堆上。

  在鸭育种之路上,王丽霞“狼狈”地迈出了第一步。

  枯燥中的乐趣

  王丽霞(左)检查白羽鸭外观。

  鸭场里,一个低矮的塑料小红凳很显眼,王丽霞指着小凳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位’。”15年来,坐在这个小凳上,王丽霞记录了数万只鸭的数据。

  课题刚开始时,国内没有“中小体型优质肉鸭”培育的先例,但湖北是鸭肉深加工大省,酱卤鸭、酱板鸭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王丽霞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市场上主流的肉鸭虽体型大、生长快,但不适合做酱鸭产品,小体型鸭风味更好却没有产肉性能良好的稳定品种。

  “我们需要培育一种既生长速度快、产肉性能高,又肉质风味好的中小体型肉鸭。”王丽霞介绍,研究团队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了十多个品种,开始进行杂交育种试验,“摸索着前进”。

  “每一次大群性能测定是最重要的事。”王丽霞说,比如雏鸭出雏第一天,团队要在破壳当天记录所有雏鸭体重和系谱,在此基础上跟进每一只鸭子的生长状态。如果推迟一天再称,不科学的数据就影响后续研究。每次大群性能测定时,王丽霞都会推掉一切事务泡在鸭场。

  “秤往地上一放,人往凳子上一坐,猫着腰一称就是一整天。”王丽霞说,一天下来,她感觉“腰都不是自己的了”。

  有一年,王丽霞早早准备好了记录表格、人员,雏鸭也按预期纷纷破壳,结果一上秤,4台秤全是坏的。她赶紧带着成员跑到周边村子里买新秤,结果加班到晚上10时多,才给近2000只雏鸭戴好脚号、称好重量。作为育种负责人,王丽霞感觉她要承担的现场工作,远比书上教的育种技术流程要多、要复杂,做育种工作更要有耐心、细心。

  年年重复着记录、筛选的工作,投入大,耗时长,成果少,她也想过是否要换一个课题。

  当“鸭妈”的日子是枯燥的,一次次失败也令人沮丧,但她从中找到了乐趣。

  “压力大的时候,鸭子也会给我带来‘安慰’。”王丽霞时常打趣说,“母鸭嘎嘎叫,公鸭叫声嘶哑,声音低沉,所以形容嗓音难听叫‘公鸭嗓’。”

  “公交车会议”

  新品种乌嘴青脚白羽鸭。

  育种场坐落在偏远农村,距离研究所有近2小时车程。

  研发之初,王丽霞常常和团队一同搭上回研究所的公交车,有时讨论当天的研究情况,有时讨论最近流行的东西,疲惫在车上一扫而光。

  2010年前后,结合杂交试验结果和市场需求,王丽霞与团队选中了卖相独特的乌嘴青脚白羽鸭为新品种外形,继续进行稳定品种外观的工作。经过3年试验,团队将杂交后代里白羽鸭的占比从20%提高至80%。

  但是,随后的多轮试验,后代白羽鸭的比例提升速度很慢,无法达到新品种的要求,投放市场也会影响养殖户的效益。

  “总养不干净,这么无休止地选下去怎么行?”从养殖场回研究所的公交车上无人吱声。王丽霞心里清楚,如果再换一种新鸭子培育,前5年的工作就要推倒重来。

  “办法不是没有。如果我们大胆一点,只要某个家系后代出现一只非白羽鸭子,就把这个家系里几十只鸭子全都淘汰,说不定就能养干净了。”有团队成员提出这个办法。

  仅仅只是为了固定鸭子外观,就要开始大批量淘汰,经费压力可想而知。为了试验成功,王丽霞决定“搏一把”。

  每世代育种鸭观察群有2000多只鸭子,但最终核心群鸭只留几百只。第一年,鸭子外貌表型的淘汰量从近400只猛增到超过1000只。但到了第二年,鸭子毛色已经纯净不少。

  2014年8月,雏鸭褪去身上的灰毛,露出白羽。放眼望去,养鸭场近2000只鸭子,几乎看不见杂色,白羽鸭比例已接近百分百。

  儿子的骄傲

  王丽霞(左)与养殖工人交流。

  经过进一步专门化品系选育,2022年,“武禽10肉鸭配套系”通过国审认定,成为武汉市首个获得国家审定的畜禽新品种。消息一出,王丽霞和团队成员跳起来鼓掌,泪水浸湿眼眶。

  如今,兼具口感、产肉量、好养殖等优点的“武禽10肉鸭配套系”,已在湖北、河南、浙江、福建、江苏等省份推广,累计推广数量超过1000万只。绝味食品、周黑鸭、小胡鸭等知名品牌正使用这类鸭子试制加工,创产值超过2.5亿元。

  “推广初期很头疼,很多养殖户没见过乌嘴青脚白羽的中小体型鸭,不敢养。”推广负责人杨宇说,“后来,我们找到一些大型企业,从1000只开始试养。企业反馈我们的鸭子比公麻鸭养殖利润高,比樱桃谷鸭风味好,养殖量逐渐加大到10000只,如今反倒是我们的供种跟不上巨大的市场需求了。湖北、河南两家企业一度想把鸭子全换成我们的品种。”

  目前,王丽霞与团队正在为扩大供种能力、保护种业安全努力。在江夏区金口街,智能化育种基地正在筹建。未来的新鸭场里,捡蛋、饲料转化率测定、数据收集等过程,将全部由智能化设备完成。

  王丽霞也注意到,如今有越来越多团队和新技术加入各类动植物的种业研究工作。她的团队里,有5位专门研究育种的硕士、博士,正深耕现代化育种、分子育种等更先进的育种领域。

  王丽霞经常给她的小孩分享她培育的乌嘴青脚白羽鸭。拿着鸭子照片,儿子在学校骄傲地向同学介绍,“这是我妈妈培育的鸭子”。(文/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实习生张锦涛 刘可欣 通讯员李清宁 张尉 刘珂 图/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