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限时15天!武汉首次迎来国家级书法展览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6-25 09:3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楚韵江城,云集书法大家,尽展文化之美。6月24日,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进京展来到武汉,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开启为期15天的巡展。此次展览带来了从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简称“十三届国展”)中精选的275件作品,涵盖篆、隶、楷、行、草、篆刻及刻字等类别,为武汉人送上一场家门口的书法盛宴。

  275件作品风格多元反映当代书法审美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是全国性具有权威影响力的书法展示活动,是书法界高规格的综合类展览,对于引领书法篆刻艺术创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着极为深刻深远的影响。

  武汉是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进京展巡展的第二站,这也是武汉首次迎来国家级书法展览。

  “湖北作为荆楚故国、九省通衢,湖北是南北经济、文化、艺术汇通枢纽重地,自古文明昌盛,书法底蕴深厚、遗存丰富。”孙晓云表示,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进京展巡展湖北武汉,不仅使湖北及周边省市人民群众更方便地观摩学习国展精品,同时,也体现了当代优秀书法家在守正出新中书写时代的最强音。

  此次在汉展出的作品为活动主办方从十三届国展入展作品中精选出的275件作品,包括全国各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书家之作。这些作品植根传统,风格多元,时代气息鲜明,整体反映了当前书法创作的阶段特征和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

  “这次展览展出的275件作品件件是精品,折射出这段时期书法创作风貌,凝聚了参展作者的辛勤和汗水,也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更广泛走进人民群众、更深入走向基层。”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孟庆星表示,本次进京展巡展将为荆楚书法爱好者送上一顿精神大餐,其所展示出来的传统文化魅力必将与浓郁的荆楚文化相融交织、深入碰撞,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荆楚文化、荆楚书法进一步发展。

  记者在现场发现,其中不乏与武汉发生关联的参展作品。来自湖北的何少华创作的章草作品阎伯理《黄鹤楼记》现场展出。观众观看展览,亦能从中领略到武汉地标黄鹤楼“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的浩然之气,“上倚河汉,下临江流”的大美意境。来自四川的陈书创作的隶书作品《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诗轴》,诗中的江夏就是如今的武汉武昌。作者的书风与李白诗意的豪迈慷慨相契合,用笔雄放恣肆,开合有度。这些书写也让武汉文化底蕴被更多的人熟悉和喜爱。

  全国书法家淬炼精品,借古开新

  此次在汉展出的作品包括其中篆书28件、隶书40件、楷书63件、行书66件、草书48件、篆刻21件、刻字9件。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东坡题跋》、米芾的《垂虹亭》、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一篇篇的传世美文、一首首经典的诗词被各种书体和篆刻呈现出来,唤醒了每个观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

  步入行书展厅,小字笔法细腻,大字气势夺人,作品多以素纸或单色宣书写,形式尚简。展厅变身“小课堂”,十三届国展行书评审召集人刘月卯在展览现场被年轻人围住,纷纷“求指导”。他就具体行书作品,从笔画运用、传统经典的学习,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提升等方面,和大家细致交流。刘月卯表示,此次入展行书作品风格多样,取法多元,实现了对传统空间的拓展。行书艺术的表现力和感召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整体上师法经典、张弛有度,展现了行书的规范理性之美和自由感性之美的双重审美特征。

  淬炼精品,借古开新,为人民而书、为时代而书。当天,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十三届国展非会员培训班的百余名学员现场观展,纷纷从中学习交流,汲取力量。“这次展览的确给我们书法爱好者带来了精神和视觉上的享受。”来自湖北荆州的颜红利观展后表示,展出的都是精品佳作,每种书体各具神采,取法广泛,在立足传统审美的基础上,又带着自己的情感去创作,结字有趣味,用笔有法度,整体章法布局很有韵致,很多作品都很有震撼力。

  在现场参加活动的书法家中,能看到不少青春面孔,年轻一代的书法群体正在崛起。来自河北邯郸的高校书法教师李铎是90后,他的楷书作品苏轼《东坡题跋》节录在展览中展出。他介绍,自己在书写上以欧阳修“欧体”和褚遂良“褚体”楷书打底,融入其他元素,材料选用的是绢,更显文雅。李铎说:“在追求书法的艺术道路上,要将眼光放宽,既植根传统,也不能厚古薄今,结合自身所长和性格,在书法的世界找到自己的那片天空,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长久地坚持。”在李铎看来,武汉文化底蕴深厚,书法国展落地武汉可以进一步带动地方的书法篆刻氛围,“无论是当地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还是各地奔赴而来的书法家,大家通过这样一次交流互动,会对地方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6名“书法汉军”作品亮相国展巡展

  湖北有26人入展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武汉11人上榜。其中6人参加此次在汉举行的巡展,包括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樊利杰的行书许浑《旅夜怀远客》,武汉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副主席魏晓伟的篆刻《秦斋魏晓伟朱迹》,武汉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副主席秦元昌的楷书《欧阳修文两篇》,武汉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胡飞的草书册页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节录,以及武汉市第十二届书写大武汉暨第十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作者张良、陈兵的草书节选《广川书跋》三则、楷书中堂张怀瓘《书断》节选。

  魏晓伟参展作品。

  这些书法家以经典意识、时代立场作为书法艺术创作方向。魏晓伟不断提升自己对经典古玺印的学习力、鉴赏力、转化力、表现力。他的篆刻作品《秦斋魏晓伟朱迹》展现了坚持“印宗秦汉”的传统理念,“入古出新”的创作思路。他从经典战国古玺印的章法、字法、线质、气息等各方面提取、融合,转化成为自我的创作元素和方式。魏晓伟说,自己钟爱的艺术特质是古拙之美、变化之美、浑厚之美、苍茫之美,“耐读的写意印作应该是气息高古而自然”。

  秦元昌参展作品。

  武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秦元昌选择了书写欧阳修的《丰乐亭记》《秋声赋》两篇散文参展。作品分三条屏书写,并适当留白,产生空灵感。他介绍,自己创作时取法主要以《元桢墓志》为根基,参以《智永楷书千字文》,加上帖的灵动笔势,方圆结合、静动相生,使之在大小、轻重、长短、收放、浓淡等方面产生丰富的变化,让通篇作品显得生动流畅。谈及本次入展和在现场观展,秦元昌认为,碑帖融合是未来书法发展主要方向。他说:“碑、帖书法资源是相当丰富的,碑帖融合强调了对不同书法创作技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控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契合点,进而形成新的书法体系或书风。”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进京展(湖北·武汉巡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指导,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武汉书法家协会、武汉美术馆承办。展览将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持续展出至7月9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文:叶飞艳 图:曾熙来)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