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陆鸣:弘扬方言文化,用作品传承有“味道”的武汉话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6-26 19:21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记者周庭怿 通讯员张昀

  “方言是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根植于一方人的心中。弘扬方言文化,不仅是对乡情的一种寄托,更是对武汉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6月25日下午,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陆鸣做客方志讲堂,分享他对武汉方言的独特见解,表达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

  从“水”上来的武汉话特有“江湖气”

  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陆鸣。长江网记者王海 摄

  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自古以来就与江湖紧密相连。谈及武汉话的典型特征,陆鸣认为,武汉话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与“水”相关,很多特有名词离不开“江湖”两字,“像‘过江’代指的长江、汉江,住在水上的人想吃鱼虾开开荤,把篓子往沟口一放,往里赶鱼,赶完后捞出篓子看,就有了“起篓子”的说法”。

  “这些词汇都来源于武汉人的生活实践,生动体现了武汉人‘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陆鸣介绍,武汉码头文化历史悠久,自清朝开埠以来,汉口码头成为了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码头产业工人的聚集,使得武汉话中融入了大量的码头用语和俚语,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带有浓厚的“江湖气”。

  陆鸣认为,武汉话的“江湖气”还体现在语言的直爽,语气的强调与用词的表达上,“武汉人说话嗓门大、语言直接,喜欢当面锣当面鼓,不拐弯抹角。”

  “武汉话作为长江沿岸重要的方言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武汉话,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尊重,更是对长江流域多元文化的珍视和传承。”陆鸣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护与传承武汉话,对于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具有积极意义。武汉话中的独特词汇、俚语和语调,都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

  用作品传承有生命力的武汉话

  “讲武汉话,要讲出点味道来。”讲堂现场,陆鸣播放了《湖北打鼓》《十大名菜赞》等自己录制的小视频,带领现场观众感受武汉话的浓郁“味道”。

  “湖北人最爱还是排骨藕汤,珍珠圆子晶莹剔透.......”“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视频里的陆鸣结合词语含义与词音节奏,用武汉话口音搭配武汉人文风情,生动活泼的单口相声,让在场观众仿佛置身于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

  记者了解到,陆鸣始终坚持用作品宣传家乡武汉。武汉话是西南官话,有很多古汉语的发音。长期以来,不少方言字大家渐渐不会写,也不会认了。《说文明武汉话,写规范方言字》栏目在这样背景下诞生。《陆鸣说路名》《闻鸣见面》等短视频一经发布,浏览量始终保持高位增长。

  “武汉话不应该慢慢成为被淡忘的对象。”陆鸣认为,语言是承载一个地区文化的最佳载体,“希望让武汉话成为有生命力的传承,让武汉伢们各个要会说武汉话”。

  方言要走进校园课堂

  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风俗和人情。陆鸣遗憾表示,当下许多年轻人由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逐渐远离了家乡,也慢慢遗忘了自己的方言,“在学校开设方言课程,不仅有助于保护地方文化,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根和源”。

  “在中小学开设方言课,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学习武汉话,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武汉文化历史。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可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素材和视角。目前也有《武汉方言词典》《武汉方言900词》等武汉话‘教材’,可以让孩子们多学习接触。”陆鸣说。

  陆鸣还建议,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传承发扬好方言——这一武汉地方文化“活”的载体,把方言童谣、散文、小故事作为教材,从认、读、写开始,认识方言,传承方言。报刊杂志还可开设方言专题栏目,提倡“说正宗方言话,写规范方言字”。

  据悉,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坚定城市文化自信,市地方志办通过“方志讲堂·传承武汉城市文化基因”系列讲座活动,延续城市文明探源主线,充分挖掘弘扬长江文化内涵,深入研究长江文化的起源特质和发展脉络,以长江文化为本底,以武汉特色资源为依托,突出长江文化与武汉地方文化的交融,续写长江文脉的丰富内涵,打造长江文化的传播平台,为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先行示范区建设贡献方志力量。

  (值班总编辑 陈志远 值班主任 陈琦 值班编辑 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