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和医学如何交叉融合?我给大家作一个报告。”6月28日上午,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返汉次日就来到光谷,在光谷生物城作分享。其间,台下座无虚席,掌声不断。
6月28日,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回到武汉,在科创供应链赋能大健康高峰论坛暨光谷康服启动大会上作主旨讲演。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李德仁夫人、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朱宜萱也来到现场。前一天下午,李德仁和夫人刚从北京返回武汉。为了这次分享,李德仁连夜准备了PPT和演讲稿。
遥感还能“看得全一点、远一点”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当天,李德仁分享的主题是《浅谈遥感与医学》。他说,光电子和生物医药是光谷的两大热点、重点,遥感信息技术是光电子中的重要领域,医学与遥感携手共进、强强联合,产出的融合创新成果,有望突破更多生命健康难题。
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作主旨讲演。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李德仁首先介绍了“遥感+医学”的多个研究方向,包括“医学影像智能解译”“体内微空间三维建模与病灶识别”“体内微空间医疗机器人定位”“大健康GIS与环境遥感”等。
在治疗和诊断方面,遥感信息技术大有可为。李德仁举例,CT、X光、核磁共振等拍出的影像,给不同医生看,诊断结果会因人而异。但通过医学影像智能解译,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来看,能让诊断结果又快又准。“我们不仅要研究卫星图像,也要研究从人体里拍摄到的图像,实现医疗诊断、辅助。”
“遥感是用科学方法诊断地表特征,医学是用科学方法诊断器官和体表特征,二者密切相关。”李德仁谈到,“遥感+计算机”能将医生的肉眼升级为“火眼金睛”和“千里眼”,心脏介入手术等医学操作能借助遥感三维定位系统得以顺利完成。对医生而言,有了遥感信息技术的“加持”,能避免手术过程中对神经和血管的误伤和严重并发症,让个体诊断和治疗更准确、更高效。
为什么要不断拓展遥感的边界?“测绘遥感是一项强国、富国、利民的事业,对它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李德仁说,“我喜欢看得全一点、远一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抓多学科交叉融合。”
全球首颗“遥感+健康”专用卫星将在8月发射
“两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时强调,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总书记的教导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现场,李德仁与大家共勉。
在演讲中,“国家”“创新”等关键词被反复提及。尽管已85岁高龄,李德仁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
大会为李德仁夫妇献花。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一个人要用自己的本领为国家多做事,把自己的兴趣、长处和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在李德仁院士看来,衰老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国家创新到老,是我毕生不变的追求!”
他透露,“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医学遥感卫星(珞珈四号01星)将于今年8月发射。该卫星是全球首颗“遥感+健康”专用卫星,面向环境健康遥感监测的国家需求与学科前沿,研制多传感器载荷卫星平台,可服务于传染病溯源、地方性疾病分析、灾后疫情防控、公共疾病传播与预防等医学遥感应用领域,将提升健康研究领域遥感监测能力,将健康和环境数据联系起来,开展医学遥感应用示范。
“我们的目标是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这个时间已经定好了,不能后退!这需要我们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们湖北人民要努力,武汉人民更要努力,必须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李德仁说。
希望青年人“不要放松了奋斗的志气”
当天,李德仁无论走到哪里,都被团团围住,活动现场变成大型“追星”现场。
30分钟的报告结束后,李德仁接受了记者采访。记者注意到,虽然连日来行程密集,院士依旧精神饱满,身着一身笔挺的西装,白衬衣胸前印着红色的“武汉大学”四个字。
光谷康服揭牌仪式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世界的未来是年轻人,要把年轻人培养好。”采访中,李德仁尤其关心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他直言,“年轻人要到科研第一线去攻克难关,不要总让他们跟在后面当助手。我们要勇于让年轻人去创造、去成长、去出成果,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他们在研究上超过我们,我们非常高兴。”
李德仁说:“现在的物质条件比我们当年好,但年轻人不要‘躺’在物质上,放松了奋斗的志气。青年要努力奋斗,团结协作,在国家走向科技强国的征途上,要争先去奋斗、去立功,准备好,做一个能完成国家交付的重大任务的人!”
(长江日报记者陈智)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