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更多企业直接向高校实验室“提需求”,武汉校企创新平台协同创新集聚新动能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7-25 07:3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从“一张纸”到“一面屏”,华中科技大学此前的一篇研究论文,如今转化为市场上最新款的车载中控屏。

  “一辆小车”从实验室进军“20万公里的大市场”,珞珈实验室北斗技术与“小巨人”企业牵手,将测量小车驶向了高铁轨道检测新场景。

  今年上半年,武汉企业与中试机构、高校之间“协同创新”频现,有力地支撑了城市科创新动能集链成群。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283家,实现两年翻番;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83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64.52亿元,同比增长45.86%。

  “必有回响”

  更多企业愿意“出题”了

  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操作固晶机为芯片做“焊接”。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一开始,我们半信半疑。”今年初,武汉锐进铁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锐进”)急需突破该设备算法方面的技术壁垒,企业副总经理王立回忆。

  在湖北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上,武汉锐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布了技术需求,并与湖北珞珈实验室对接。双方瞄准全国铁路网运营里程20万公里的检测市场,一口气开发了一个系列共三个型号的产品。

  尝到甜头的武汉锐进成为“天网”的“回头客”,又发布了需求。如今,超8000项需求正在“天网”平台上对接,数据还在不断变化中。

  天上一张“网”,地上有星罗棋布的湖北实验室。

  “我们要做的就是助力打通‘高校—湖北实验室—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的科创供应链,让原始创新成果以更快的速度推向商用市场。”光谷实验室副主任唐江说。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华引芯接到下游客户一个“题”,“传”给了光谷实验室。后者立刻“调用”高校技术库,很快锁定——华中科技大学先进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团队能答这道题。

  5年前的论文被“唤醒”,武汉校企合作的技术最终被应用于龙头企业的车载中控屏。华引芯负责人估计,今年车载显示产品能实现5—10倍的增长。

  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珺谈到,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核心动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重要作用。通过持续提升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可以看出,武汉正在不断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切实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资源配置和要素组合能力。

  今年以来,武汉把实验室的大门打开,更多企业直接向实验室提出科研需求。在一问一答间,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医工交叉等领域一批重大成果在汉转化,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中生新、聚链成群,科研成果转化地加快形成。

  答题更切题

  “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光谷实验室,科研人员在激光刻蚀机上进行核心部件加工。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当下,全球最大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已在湖北投产。这条生产线是公司董事长胡培近三年来科研转化出的最大成果。胡培的另一身份是湖北工业大学先进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其实,回望他的求学经历就能发现,这位年轻的副教授一直紧贴产业。

  从华中科技大学本科获得该校创新研究院直博资格时,胡培就知道,自己进入的是一个直面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特区”。

  读博期间,胡培接受多学科交叉培养,他的工作台既是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也是由一张张工业设计图、一个个零部件构成的中试及规模化量产线。

  同样,凭借“新型显示器件高分辨率喷印制造技术与装备”项目捧回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尹周平,也紧盯产业。他是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

  尹周平说:“国家需要就是我的科研方向。在学术道路上,不在于我们能做什么,而在于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

  据了解,OLED喷墨印刷技术正成为新型显示产业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也是各国争先攻坚克难的“选题”。

  面对这一攻关需求,尹周平团队为武汉本土一家新型显示企业装上重大装备。今年下半年,全球首条印刷OLED技术生产显示屏的生产线将在武汉实现量产。

  在光谷,陈学东院士团队将超精密主动减振技术、智能人形机器人技术知识产权转让给企业,启动产业转化;在武汉经开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郭新教授团队入驻武汉未来院固态电池中试产线;在蔡甸,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走进企业新材料等产业赛道一线。

  同时,面对企业出题、联合答题的热烈氛围,“政府立题”从旁助攻,打造技术研发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开放服务功能全的成果转化服务综合体,武汉首批16家概念验证中心“上线”、武汉市技术转移研究院揭牌,万名懂技术、懂政策、懂市场、懂金融、懂武汉的技术经理人加紧培养,让同题共答的“节奏”更加同频,让超前技术和未来产业的距离日渐缩短。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武科宣)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