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张勇传院士:让水电站实现从经验到科学调度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7-27 07:5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按我们老家的风俗,我今年就是90岁!”7月26日上午,刚刚荣获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张勇传院士乐呵呵地纠正长江日报记者对他年龄计算的“错误”。1935年3月出生于河南南阳的张勇传一口河南话,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最喜欢说的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7月26日,湖北省科技大会在洪山礼堂举行。图为张勇传院士团队走红毯。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在张勇传院士身边工作的刘老师告诉记者,鲐背之年的张勇传院士身体依旧硬朗。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每天都会从华中科技大学校内的家里出发,来到位于学校水工楼的办公室。

  2019年,84岁的张勇传出版了集诗、词、曲、文于一体的感悟集《曲水流觞》,水依然是其文艺作品的主题。因为爱好文艺,今年1月,他接棒学校瑜伽诗社社长,酷爱书法的他在这个舞台上继续书写老子的名言“上善若水”。他常告诫身边的学生:“做学问的态度就要像水一样,既柔且刚。”

  两遇洪水,他立志变水害为水利

  张勇传对水印象最深的是两场洪水。1953年,张勇传老家的白河突发洪水,他只能到邻近的湖北襄阳参加高考。1954年夏,正在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求学的张勇传在武汉遭遇“1954年特大洪水”,上堤坝抢险。“能不能运用科学技术,将水害变为水利?”洪水给他的感悟成了张勇传毕生的追求。

  大四时,张勇传对“水能计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此前,“水能计算”必须做试算,过于烦琐。他发明“图解法”,简化了原来的过程。他将这一研究结果写成文章,投给《水力发电》杂志,顺利发表。

  这是张勇传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带给他极大的激励,他至今还保留着这篇文章。1957年大学毕业后,张勇传留在华中工学院任教。

  1958年10月,当时的高教部在华中工学院举办水电进修研讨班,从全国选拔出近30名水电方面的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参与,张勇传成为其中之一。授课老师是苏联专家,一口俄语让初通俄文的张勇传学习颇为吃力。课后会留下一些参考文献让大家研读,大多是英文资料,这同样让英文水平不高的张勇传很不轻松。

  一边啃俄语,一边学英语,还要学习水利方面的专业知识,张勇传硬是将老师留下的问题一一理解透彻。张勇传逐渐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一步步走上水电能源开发与优化调度的科研之路。

  经过持续研究,1963年,张勇传写成《水电站水库调度》一书,成为我国水库调度领域的第一部著作,当时他年仅28岁。

  一“站”成名,研究成果在全国水电站推广

  1979年,华中工学院教师张勇传和团队一起为湖南柘溪水电站设计调度方案。他们在计算机机房内鼓捣了几天几夜后,却得出错误结论。张勇传意识到方向错了。“就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到山顶,却发现爬错了山。”

  当时,湖南柘溪水电站靠天吃饭,有水就发电,水多了就放掉,水少了就限制用电。严重干旱时,下游群众用水困难。当地请来张勇传,希望他找到一个最佳的水库调度方法。

  张勇传团队查阅了该地28年的水文资料,最终找到最佳调度方案。这个方案让柘溪水电站一年之内多发电1.3亿度,成为我国第一个成功实现优化调度的大中型水电站。张勇传一“站”成名。

  此后,很多水电站专门请他上门“诊断”。经他重新设计调度方案的水电站,发电量都大幅提升,经济、社会效益十分可观。上世纪80年代,张勇传拿出“治好”全国多座水电站获得的几十万元奖励,和同事们在华中工学院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经济运行计算机控制实验中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水库调度只能凭借调度人员的经验。张勇传的研究成果被水电部在全国34座大中型水电站推广应用。我国水库凭借经验调度的方法很快被张勇传的科学调度方法取代。

  在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眼中,年长他10岁的张勇传很能吃苦,善于思索,也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拿到了学校的第一个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张勇传基于大量第一手资料,对优化调度理论进行总结,水库优化调度实现了理论创新、经济效益和可靠性的统一。1985年,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张勇传以“水电站水库优化调度理论应用与推广”获一等奖。1997年,张勇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简表上写着:“所得成果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获得超过8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实习生彭天怡)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