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解放路上的“曹祥泰”从清光绪十年(1884年)开业到今天,已有140年了。如今提到武汉老字号曹祥泰,人们便想到酥甜可口的绿豆糕、芝麻糕,却很少有人知道曹祥泰家族曾在珞珈山南麓建有一处曹家花园,花园中一座中式古亭至今保存完好。
珞珈山古亭目前保护利用为一家咖啡馆。长江日报记者 万建辉 摄
古亭由曹祥泰创始人曹南山次子建于1932年
8月8日,长江日报记者随武昌区文旅局“四普”工作人员来到武汉大学珞珈山南面的卓刀泉北路,走进山下东湖村所在的珞珈山宾馆大院内。此处北靠珞珈山,往南面向东湖湖面和武汉体育学院,远离街道喧嚣,绿瓦飞檐的古亭就在大院的中间。
珞珈山古亭绿树环抱,两面环水。长江日报记者 万建辉 摄
走近古亭,发现它的建筑风格和武大早期建筑惊人相似,绿色琉璃瓦,钢筋混凝土的灰色亭柱和栏杆,亭顶部是木质的斗拱飞檐和窗棂,飞檐上有龙和狮子的造型,窗上角有狮子和鹿的涂色造型。眼前的古亭已改造为咖啡馆,亭柱间以玻璃为墙,里面有咖啡吧台和舒适的桌椅,门口有咖啡馆的可移动招牌。记者看到,古亭主体建筑保存完整,四周还有花木绿化,建有浅水池环绕。
古亭斗拱为木质材料。长江日报记者 万建辉 摄
珞珈山宾馆党支部书记、总经理熊俊介绍,古亭一直受到保护,一年前改造成咖啡馆。如今不少宾馆客人和周边市民、学生都喜欢到亭子里喝咖啡、拍照打卡,经网络传播,已成为一家网红咖啡馆。
武昌区文旅局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王峰告诉记者,古亭改造成咖啡馆,相当于对公众开放了,他们了解到古亭与曹家花园和曹祥泰家族的关系,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机会,带普查队员,专门来实地测量普查相关数据。
由珞珈山宾馆设置在古亭门柱铭牌显示,古亭始建于1932年,为武汉民族工商业者曹琴萱筹建,是曹家花园(种因别墅)的旧址之一。曹家花园位于珞珈山南麓,东湖之滨,依山傍水,幽静雅致,是武昌曹祥泰企业所建。曹祥泰企业由曹南山创建,其长子曹云阶和次子曹琴萱发展了企业。受过西式教育影响的曹琴萱很会发展家业,在企业发展顺利时,他在武昌珞珈山南麓买下了这处风景幽静之地,建立了一座私家花园,命名为“种因别墅”,也称曹家花园。
珞珈山古亭曾经的外部环境,位于树林之中,四面环水,有假山、曲桥,是典型的中式园林。珞珈山宾馆供图
曹家花园见证大武汉百年风云
记者了解到,曹祥泰创始人曹南山走过提篮子、挑担子、摆摊子、开店子、办厂子的艰辛创业路。曹祥泰历经三世,最早经营干货、水果,后又经销大米、五金等,规模不断扩大,清末民初成了武汉最大的门市杂货店,并增加了糕点铺。1910年,“曹祥泰”福禄寿喜四店同开,分别为福记杂货店、禄记米店、寿记钱庄、喜记槽房。长子曹云阶后来接办杂货店,兢兢业业,办起了糕饼坊,自制中式糕点,品种多,质量好,特别是各式月饼、绿豆糕和腌制盐蛋,每逢节日,商店门口,总是排起了购货人的长龙。
1915年,在武昌都府堤创办祥泰肥皂厂,进入实业界,生产的“祥泰警钟肥皂”是中国肥皂的第一代产品。1917年,“曹祥泰”西号开业,后为祥泰新百货号,进军百货业。1921年—1928年,先后开祥泰禄记机米厂、铭新纽扣厂、经新针织厂,还是兼有槽坊、肥皂厂和钱庄等相当规模的企业。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楚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夏日新,1978年至198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十多年前有电视台拍摄历史建筑的纪录片,夏日新查阅文献,结合实地调查,在纪录片中对曹家花园作了详尽介绍。
离珞珈山古亭约三百米的“种因别墅”,在绿树掩映之中。长江日报记者 万建辉 摄
8月8日,夏日新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明清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地区私家园林约50座,星罗棋布于武汉三镇,如今,除曹家花园基本保存外,其余多毁于战争或自然灾害。曹家花园建成后,一直由曹琴萱之子曹实生经营管理。武汉沦陷后,曹家举家迁往四川,曹家花园一度被日军占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花园又物归原主。1949年武汉解放,南下大军在武汉的最后一个指挥部就设在曹家花园。如今园内多数建筑已不复当年,古亭至今还巍然屹立于珞珈山宾馆院内,作为中式建筑与园林精粹融合的典范,它成为宾馆内最受瞩目的景观。
“种因别墅”正面。长江日报记者 万建辉 摄
“其实还有一栋西式别墅,也是曹家花园的一部分!”记者随武昌区文旅局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王峰来到离古亭约两三百米的两层白墙洋楼前,看得出当年的繁华景象。据介绍,武汉大学文学院昌切教授在《人文山水 山水珞珈:武汉大学现代转型的见证》(原载《芳草2015年第4期》)一文中曾写道:“种因别墅是一栋西式的小洋楼,两层,精致,漂亮,配以本土的园林布局,别是一种风情。”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