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常福:产业集群筑新城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8-22 07:3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蔡甸区常福新城,地处武汉西大门,京港澳高速公路和沪渝高速公路在这里交会。

  紧邻武汉车谷的这个区域,5年时间里,65家外资企业接连落户,300余家本土制造业企业集聚成长。

  这里,每100秒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下线;这里,每120秒就有一个汽车天窗组装完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一个不临海、不沿边的内陆传统工业园,如何在5年间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让越来越多的“武汉造”漂洋过海抵达全球?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常福新城,探寻背后的奥秘。

  鸟瞰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一个园区5年进驻65家外资企业

  ——从新建厂房到扩大规模,从扩建生产线到布局研发中心,企业除了看中这里的区位交通优势,更看中了数量庞大的人才后备军

  2019年9月7日,在汉与华中科技大学师生举行的一场交流活动中,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风趣地说:“我曾两次乘飞机在高空飞越武汉,并看到了长江。我想一定要去一趟这个城市,于是特意在筹备中添加了武汉的行程。”

  对于这座神秘的东方城市,这位德国前总理充满好奇。

  对于武汉,世界百强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伟巴斯特同样充满好奇。早在2013年,这家德国企业就在武汉租赁厂房开展天窗、加热器等汽车零部件的生产。2017年,伟巴斯特开始在蔡甸常福新城建设武汉工厂。

  伟巴斯特武汉工厂车间,工人在生产。 长江日报记者 史伟 摄

  默克尔2019年的武汉之行,见证了伟巴斯特全球最大工厂的投产。两个月后,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挂牌开园。5年间,共有65家外资企业落户于此。

  伟巴斯特中国区总裁张丽华经常来武汉。每一次驱车行驶在常福新城,他都能感受到这里的变化。“我们是最早落户常福新城的德资企业,那时工厂周边还是一片荒地呢。”张丽华说,现在这里已是德资制造业的聚集区。

  去年2月,常福新城迎来全球真空设备行业龙头企业德国普旭,这是普旭在海外最大投资项目——总投资1.2亿欧元,建设真空设备亚太生产、销售基地,并取得当年签约、当年注册公司、当年销售额过亿元、纳税额突破1000万元的业绩。

  继伟巴斯特、普旭之后,西门子、莱茵科斯特、欧颂等一批德资企业先后落户。而选择常福新城的,不仅仅是德资企业。

  从事汽车钢材加工贸易的日资企业美达王,在追投5000万元扩能二期项目后,更是从日本国内“招”来了东普雷、平田精密、丰洋精工、优尼冲压等近2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

  从新建厂房到扩大规模,从扩建生产线到布局研发中心,一批外资企业纷纷在常福新城“增资扩产”。

  博格华纳亚太研发中心。 长江日报记者 史伟 摄

  在美企博格华纳刚刚建成的三期工厂里,10余位工程师正在进行量产前的设备调试工作。企业相关负责人刘玉柏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这条生产线8月正式量产,投产后的第一个项目是出口欧洲某跨国公司的新能源车混动电机。

  博格华纳是内燃机、混合动力和电动驱动车辆的全球行业领先供应商,落户常福新城以来,创下年销售收入增长3倍以上、年均增长率保持在45%以上的业绩。刘玉柏说:“这个业绩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

  2021年7月,博格华纳投资1.5亿元在常福新城建设亚太研发中心,2023年追加投资10亿元建设三期项目。

  “通过追加投资对原有产线改造升级,博格华纳新能源汽车业务占比由2022年的60%提升到如今的95%,公司今年产值预计将突破20亿元。”刘玉柏表示,博格华纳的亚太研发中心不仅实现“本土研发本地生产”,还能补齐欧洲和北美市场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系统的研发短板。

  2022年,伟巴斯特中国区在常福新城设立了武汉研发中心。这是继上海研发中心后,这家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第二个研发中心。

  该中心50余名工程师历时16个月,联合德国伟巴斯特总部,研发出可升降式车顶传感器模块,并实现全球率先量产。

  “人才后备军数量庞大,是外资‘接二连三’在武汉建设研发中心的一大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认为,武汉高校众多,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具有很大优势,有条件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大树”和“小苗”成链

  ——一个园区,一场场主题沙龙,将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上下游产业链

  武汉万居隆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台台水空调“排队”走下24小时不停的9条生产线。

  “今年上半年,我们的销售收入增长了20%以上。”红火的生产场景让公司总经理邓越平很兴奋。

  武汉万居隆是一家研发生产空气源热泵产品的本土企业,落户常福新城5年,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迪莫热泵(武汉)研发中心。 长江日报记者 史伟 摄

  邓越平说,武汉万居隆的高速成长,与牵手德国迪莫公司有很大的关系。

  他提到的迪莫公司,是一家生产热泵系统设备的国际龙头企业。

  2020年,在中德国际产业园“企业之家”举办的一场主题沙龙上,邓越平结识了迪莫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孙福强。

  在孙福强入住酒店的一张圆桌前,双方就着两份盒饭达成合作共识:在常福新城共建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去年7月,双方共建的迪莫热泵(武汉)研发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汇聚着中德两国热泵技术的24项创新成果,随着一台台水空调从这里输送到全球各地。

  “园区定期举办的企业家主题沙龙,为本土企业提供了更多与国际大企业对话和学习的机会。”邓越平说。

  2023年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的武汉朗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汽车专用高强度冲焊集成件的本土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

  企业负责人王玉东表示,产业园里的国际企业之家每周会举办主题沙龙,中外企业家会坐在一起分享创新经验。“这让我们本土企业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全球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上下游配合。”

  在家门口学习外资企业的先进经验,不少本土企业加速成长。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湖北智象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为动力电池厂商提供动力电池物流循环包装器具的企业。

  “国际大企业的经验为我们助力不少。”该公司销售总监刘厉玮介绍,目前公司在国内动力电池物流循环包装领域优势明显,“国内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中有8家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欧派家居华中智能制造基地。 长江日报记者 史伟 摄

  常福新城目前拥有325家规上制造业企业,其中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5家。

  在国际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对话中,受益的不仅仅是本土企业。因为欧派家居华中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的落地,两家德国龙头企业紧随而来。

  今年4月,全球定制家居龙头企业欧派集团投资50亿元,在常福新城建设的欧派家居华中智能制造基地正式运营投产。

  可观的市场前景让德国乐客集团和德国蓝帜集团跟进落地。

  今年年初,全球木工刀具巨头德国乐客集团华中区域修磨中心正式投产;今年5月9日,德国蓝帜武汉分公司开业。这两家企业为欧派家居提供开料电子锯、封边机等刀具设备。

  德国乐客集团华中区域修磨中心负责人袁向东说,武汉欧派智能制造基地的落地,让乐客选择落户在这里。“公司在这里集聚发展,供应链相互支撑,降低了我们的生产成本。”

  “这两家德国龙头企业的助力,更有利于我们进军东南亚、澳洲、北美等市场。”欧派集团华中地区负责人钟杨说。

  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 长江日报记者 史伟 摄

  特色产业集群催生新城

  ——延链、补链、强链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随着教育、文体、医疗等生活配套逐步完善,单一的工业园区正向功能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化

  “10年时间,我们公司的年产值从不到1000万元跃升到接近1亿元。”磐电科技董事长孙军常说,磐电科技是在常福新城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磐电科技是一家专为电力系统研制“标准秤”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

  孙军说,2014年,在蔡甸区招商工作人员协调下,他将公司搬迁到常福新城的一处工业厂房。在此之前,公司曾多次搬迁。“最频繁时一年搬过两次家,公司每次搬家产值都要损失一半。”

  2016年,公司发展需要更大空间,孙军向蔡甸区相关部门提出建设厂房用地申请。“当年提交申请当年就批了土地,只用了9个月时间,公司就完成了厂房及办公场所的建设。”孙军感慨地说,10年来,企业从小微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周边教育、文体、医疗等生活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

  上海荣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娟也有着同样的感受。

  “10年前,我们在这里建厂时,工厂定位在手机上都查不到,不便的交通给物流运输造成了很大困扰。”金娟感叹道,现在的常福新城变化很大,“九康大道、常福大道四通八达。”

  成熟的生活配套设施吸引了更多的创业者和就业者。近5年,共有1.1万名大学生在常福新城就业。

  “我们不仅在常福新城培植创业沃土,还在持续打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蔡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腾飞说。

  2018年,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的“80后”小伙明天,与专攻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同门师弟肖蔓达在常福新城成立华彩光电公司。创业之初,政府先后提供市级智能化改造项目等近2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帮助企业度过了初创困难时期。

  如今,华彩光电主导研发的多种“OLED功能膜”跻身国内最大的柔性OLED显示屏制造商京东方供应链。

  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的万钦,在结束了几段外省的工作之后,两年前回汉发展。如今已成为日资企业牧野装备(武汉)公司供应链部高级部门经理的万钦说:“武汉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也有很不错的就业机会,留在武汉并不比北上广深差。”

  2021年,德国莱茵科斯特公司与蔡甸区职业教育中心联合开办“中德卓越技能班”,为中德国际产业园培养装备制造产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3年来,116名学成的中职学生走进各个企业。

  “对于内陆城市而言,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可吸引更多外资与高端人才,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进而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常福新城的发展模式为内陆城市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宝贵启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政府可通过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际资本与优质项目落地,并通过生活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加快产城融合的进程。”

  (长江日报记者袁满 张衡 通讯员周雄 颜丹丹 统筹:蒋立青 参与采写:周佳玲)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