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锚定千亿产业规模,“北斗”星点亮武汉“新”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9-13 07:3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北斗,曾是遥望天空、辨明方向的重要指针。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系统,成为全球导航领域的佼佼者。其中,武汉身影不可忽视。

  9月12日,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召开次日,北斗应用大会在武汉经开区举行。全国卫星导航及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行业龙头企业代表齐聚,探讨一个共同的话题——北斗规模化应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武汉北斗产业科研密度全国领先,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认为,湖北武汉一直引领全国北斗技术创新和中部北斗产业发展,已形成完整北斗产业链。

  北斗产业是国家大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湖北突破性发展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做好“北斗+”“+北斗”文章,武汉正加快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和各行各业深度融合。

  “争气”北斗到领先北斗

  一个大国一定要有引领性原创性的科学技术

  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汽车。通讯员李岿 摄

  仰望头顶2万至4万公里的太空,中国制造的56颗北斗导航卫星正为全世界用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

  星空浩瀚,探索不止。中国提出目标,2045年前,要在月亮上“安个家”。而支持中国人在月球长期、高密度探测活动的要件之一,就是实时高精度导航定位。

  “我们要建设领先世界级月球基地,都需要空间信息的导航、定位、遥感、通信等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12日,在北斗应用大会现场,81岁的刘经南院士精神矍铄、意气风发。

  30年前,中国正式启动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发展,并命名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刘经南正是专家组成员之一,经历了北斗一代、二代从论证到实施的全过程。

  经过30年发展,北斗系统不仅成为中国自主创新技术的代表,更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刘经南说:“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大国,涉及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一定要能自主可控,一定要有引领性、原创性的科学技术,才能步入强国之列。”

  曾经,没有北斗导航卫星的我们,连领土岛礁的测量定位都要靠别人的技术。2012年,刘经南带领团队,在湖北省建立国内首个省级区域的北斗地基增强示范系统,推动在全国范围形成了分米级、重点区域厘米级的定位服务能力,打破国外垄断。

  如今,武汉科研团队再启征程。深空深海,从月球到海洋……据介绍,刘经南院士团队正在与武汉其他科研团队合作,在海洋构建一个高精度的时空体系,使得深海科技领先世界,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率先研制出我国首个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卫星精密定轨定位软件、研发出全国首个广域实时精密定位系统……在“北斗”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征程中,武汉贡献了众多领先优势,填补国内空白。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认为,武汉大学在北斗人才培养应用方面,当之无愧位居全国第一。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军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等知名高校院所,拥有北斗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1/4强,在测绘、遥感、北斗等领域学科建设国内外领先,导航与定位、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天边北斗到身边北斗

  全市公交车北斗应用普及率达99.3%

  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在北斗导航引领下,驶向“田间”沿着“U”字型路线来回翻耕。周超 摄

  清晨,百年江汉关的钟“嘀嗒”作响,“北斗”凝望着苏醒的城市。

  2年前,江汉关博物馆就把使用多年的GPS电子钟换成北斗原子钟,30亿年误差不到一秒。

  行车道上,上班途中的市民,收到“前方路口红灯倒计时5秒”的导航提醒,这是北斗+交通带来的便利场景。

  从天边到身边。早在2013年,武汉在全国率先享受北斗厘米级定位服务。北斗观测数据进入到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的数据中心,再经精细化处理,向车端提供亚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定位精度,这让智能汽车长出了精确感知时间、空间的“神经元”,从封闭场景应用迈向开放道路,让无人驾驶具备可能性。

  东风悦享、轻舟智航……在武汉经开区,已有超百台常态化自动驾驶测试及商业化运营车辆,在北斗精准的车道级定位导航下,安全平稳地跑在路上。

  从天边到田间。在江汉平原,装配“北斗卫星定位+惯性导航”自动驾驶终端系统的拖拉机,在田间地头划出一条条优美的线条。装有这种北斗智能终端的农业机械,仅湖北现在已经超过3万台(套),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新近发布的《2024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的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数量超过2000万台/套。一组组数据令人欣喜——

  3379公里,这是武汉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网的智能网联测试道路里程数;

  99.3%,这是全市公交车北斗应用普及率;

  230万,这是全市2023年装有北斗芯片的智能手机新增数……

  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诚介绍,就在今年,公司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了国内首款14nm北斗高精度授时芯片与模组,其农机自动驾驶和监测终端,目前已覆盖国内10万余台套农机设备。

  “我们致力于研发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和产品,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张正烜介绍,梦芯科技主要从事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设计,已开拓了北斗在无人系统、车载前装、低轨卫星、能源电力、公安应急、农业水利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科研北斗到产业北斗

  智能网联汽车和低空经济离不开北斗

  无人机在大悦城附近巡逻。 周超 摄

  在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内,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章红平教授跨江而来,担任示范区技术支撑团队专家。

  在武大科研团队帮助下,国内最长、可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化道路,已全面覆盖北斗高精度定位网等相关智能基础设施。

  在汉南机场,武汉大学遥感学院正在与东鸿通用航空(湖北)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超大城市空域划设数智治理综合服务平台”,企业总经理吴锐刚透露,面对未来低空高密度、海量飞行活动,企业在尝试将空域变成可定标、可量化、可计算、可管理的时空数据空间。当低空经济搭载上时空信息,将助力企业构建立足武汉、面向全国的低空运营网络。

  6年前,距离武汉大学西门不到120米的斗转科技园成立。从高校到产业园区,从科研北斗到产业北斗。如今,高校教授们走得越来越“远”,也走得越来越“近”,将北斗带到了新质生产力的一线现场。

  北斗应用大会上,东风公司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600亿元打造汽车原创技术策源地,以北斗高精定位导航为核心技术,投放30款全新乘用车新能源产品、14款商用车新能源基础车型。

  截至去年底,武汉已形成包括空间段研发、地面段精度及服务、用户段芯片及时空信息服务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未来,还将引导企业开展北斗和5G、高分遥感、惯性导航、高精度视觉、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推动北斗系统在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北斗已从科研走向大规模应用的新阶段。”对比发达城市,北斗核心产业及关联产业总规模依旧不足。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认为,武汉要利用后发优势、人才优势“后来居上”。

  大会现场,武汉经开区与来自全国的16家北斗领域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武汉经开区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陈文明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和低空经济,离不开北斗的定位导航的支持。未来,将围绕该产业园发展导航电子设备制造、卫星设备制造等北斗相关产业,向上延伸到北斗芯片的研发制造和软件系统开发,下游向应用系统延伸,中游段继续做大“车路云”一体化覆盖面。

  到2025年,武汉计划引育北斗产业领域企业1000家,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锚定这一目标,武汉正加快北斗全产业链发展,提升更多新业态和新模式,聚力打造北斗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陈永权 通讯员孙亚云)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