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空气优良天数大幅提高 千亿碳产业悄然崛起,生态资源优势正成为武汉发展新动能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09-24 09:2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促使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更多、‘含新量’更足、‘含碳量’更低。”

  9月23日,武汉“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主题报告会生态环境专场举行,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以“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为题作主旨报告,介绍武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

  武汉城市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赵强、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市场总监张京念、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环保技术室主任李富智、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召集人柯志强、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生态研究室主任沙茜、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队员冷光颖分别登台,从各个方面分享了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对武汉突出生态建设的核心地位给予积极评价。

  打好蓝天保卫战

  武汉空气优良天数大幅提高

  报告显示,武汉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160天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289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降幅分别达到53%、60%。

  “我们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武汉的天更蓝了。”张朝辉介绍,“十四五”以来,武汉组织完成大气污染防治项目1000余个,钢铁行业和所有燃煤火电机组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累计创建B级及以上绩效水平企业57家,其中武钢有限等4家企业成功创建A级企业。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武汉的水更清了。”张朝辉说,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连续多年优于国家考核要求,“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现江城逐浪嬉戏;劣Ⅴ类湖泊数量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实现“清零”。

  武汉统筹流域综合治理和四化同步发展,稳步推进4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加快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档升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36万吨/日。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武汉的地更绿了。”张朝辉说,武汉纵深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15个污染地块土壤修复项目,硚口古田片区通过“整体搬迁、一体修复”,从“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

  张朝辉。

  湿地花城锦绣、诗意田园稻香

  五大行动扮靓江城

  “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万家湖通过实施治理修复,原本堆存电厂粉煤灰的烂泥塘被整治成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河湖,实现‘腾笼换鸟’,东软软件园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筑巢安家’,形成美好环境、高端产业、品质生活的完美融合。”张朝辉描述了武汉扩绿的一个生动画面。

  张朝辉介绍,武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出台《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实施河湖碧波安澜、山脊绿脉修复、绿色国土提升、诗意田园稻香、湿地花城锦绣等五大行动。

  高标准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青山江滩通过综合整治,从工业码头云集的生产岸线,转型为生态岸线、生活岸线和景观岸线,获得全球气候联盟C40城市奖。

  打造“千园之城”,全市绿道总长2320公里,建成区林荫路覆盖率达88%,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3个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推进全面绿色转型

  获评国家绿色出行达标城市

  报告显示,武昌区获批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积极打造碳金融集聚区;全国首个双碳产业特色楼宇已吸引57家涉碳机构和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圈。

  张朝辉介绍,武汉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7.5%,比“十三五”末提升1.7个百分点。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2023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占比为30.5%,比“十三五”末下降4.63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023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装机容量,比“十三五”末增长148.5%。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2023年全市铁路货运量、水路货运量、集装箱铁水联运量,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6.89%、31.28%、416%;积极创建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新能源配送车辆保有量达到2.65万辆,城市配送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75.34%,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81.1%,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

  赵强。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实施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

  张朝辉介绍,武汉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出台《武汉市党政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形成“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良好格局。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数字化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持续推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打造排污许可管理标杆企业。

  武汉在全国首创长江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生态补偿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跨市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先后与孝感、随州、仙桃等8个城市签订了流域生态补偿协议。

  推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试点,探索建立排污权储备和出让机制。创新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深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

  “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张朝辉表示,下一步,将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服务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更有成效地建设美丽武汉,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

  张京念。

  市民普享生态福利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成12大项目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完工后,将为武汉新增改造绿化面积522万平方米,成为市民身边直接可感可触可享的生态福利。”武汉城市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赵强现场报告。

  2020年底,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正式启动,围绕长江、汉江岸线396公里,沿江腹地3公里范围,按照防洪保安、生态优先、统筹城乡、分类施策、彰显文化、还江于民的原则,连断点、补空点、提亮点,构建“水、岸、滩、堤、城、人”和谐共生的亲水空间,致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示范、长江大保护的样本、世界级滨水空间的典范。

  “经过近四年的建设,我们已经高标准、精细化完成了洪山江滩、江北碧道、南岸嘴江滩公园、杨泗港都市T台、青山湿地一期、硚口碧道、八铺街堤等12个廊道子项工程。今年底,汉江南岸综合治理工程完工,汉阳片区长江、汉江江滩将实现全部贯通。”赵强说。

  除了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武汉上下全力以赴答好长江大保护“必答题”,牢牢管住1842个排污口,守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截至今年6月,武汉市完成1826个排污口整治,距离1842个排污口全部整治完成的目标,已达成99%。”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队员冷光颖介绍,长江武汉段水质目前稳定保持Ⅱ类,达到20年来最优,时常能看到江豚逐浪嬉戏的场面。

  在黄孝河边清廉公园,广场上热闹非凡。广场下,是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正式投运近两年,每天10万吨污水在这里被处理净化,为黄孝河明渠注入源源活水,昔日的黑臭水体蜕变成水清岸绿的景观河。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举斩获素有水界“诺贝尔奖”之称的2024年度IWA全球项目创新奖银奖,探索出城市水环境流域治理的“武汉模式”。

  李富智。

  推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武汉崛起千亿碳产业

  我市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着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在创成A级绩效后,我们不仅在减排上达到了国际最高标准,在节能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仅烧结机改造一项,2024年上半年就节约用电8692万度。”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环保技术室主任李富智现场向观众报告。

  2018年以来,武钢有限累计投资达134亿元,实施了109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整体施策做好气、水、固废全方位污染治理和节能工作,主要污染排放量下降60%,绿色转型发展初见成效。

  “现在,公司绿化覆盖率达到35%,处处绿树成荫,成为名副其实的森林钢铁厂。”李富智说。

  “武汉环沙湖产业带形成碳交易等全口径碳产业链条,已成为展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双碳’战略成效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的新窗口。”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市场总监张京念说,中碳登成功举办了全国碳市场周年庆、中国碳市场大会等系列活动,吸引57家涉碳企业、智库入驻中碳登大厦,初步形成“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圈,推动“环沙湖双碳服务产业带”的发展。

  “武汉已崛起千亿碳产业,我们将持续助力培育湖北武汉低碳产业集群。”张京念表示,将深度服务“环沙湖双碳服务产业带”建设全面起势,助力湖北形成超5000亿规模的低碳产业集群。

  “园区每年可处理各类城市废弃物200万吨,全市四分之一以上的各类生活垃圾在此处理并循环新生。”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建亭通过视频介绍,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将固体废物“吃干榨净”,让垃圾变废为宝。

  自园区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期)投入运营以来,已累计接收生活垃圾10万余吨,生产绿电约3900万千瓦时,可满足2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炉渣还生产了580余万块再生砖,可铺满约120个篮球场。

  沙茜。

  探索GEP核算

  让绿水青山价值可感可测

  多位报告人现场分享,武汉健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更多力量建设美丽武汉。

  今年5月,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江夏区灵山矿区经过生态修复治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达到2.58亿元,十年间增长一倍多。从昔日伤痕累累的废弃矿山到现如今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地,灵山的蝶变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生态研究室主任沙茜以江夏灵山的“绿色转身”为案例,讲述了武汉让绿水青山的价值可感可知可测的创新探索。

  沙茜介绍,这是武汉市首次将GEP核算工具应用于矿山生态修复价值评估领域,也为积极推进GEP核算提供了有益探索。

  除了江夏灵山,武汉生态环境部门还连续在府河、涨渡湖、藏龙岛等湿地探索开展GEP核算,推动生态质量和GEP双提升,形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良性循环机制,助力武汉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引领,更需要凝聚社会公众的力量。”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召集人柯志强,现场讲述了武汉发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探索。

  20多年来,柯志强创办“绿色江城”环保社会组织,招募环保志愿者开展水资源巡查保护行动。2020年,在相关部门的统筹下,柯志强协助组建成立了“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如今,总队较为活跃的生态环境志愿团队已发展到110多家,经常性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达2.1万余人,志愿者们活跃在武汉“山、水、林、田、湖、草、鸟、湿地”的每个地方。

  “从1个人到21000人,从1个机构到110家团队。壮大的是队伍,不变的是初心。”柯志强现场发出倡议,期待更多市民加入爱环保爱家园的行列。

  柯志强。

  桂建芳院士:武汉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

  绿色发展优势是创举和突破

  “武汉提出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是一个很好的创举和突破。”桂建芳院士为报告会作现场点评时表示。

  桂建芳。

  “可以说,找准了武汉发展的根基,武汉的定位更加精准、鲜明。”桂建芳解释,武汉深刻认识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及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将生态资源优势与科教人才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并列为三大核心优势,在发展战略上突出生态建设的核心地位,这在国内城市并不多见,很具有独特性和前瞻性,意义重大而深远。

  “良好的生态,美丽的环境,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当今世界,人们愈发重视生态福利,把它当作美好生活的基本配置。在中国,‘两山’理念深入人心。”桂建芳说。

  “武汉生态资源的独特和丰厚是有目共睹的。”桂建芳进一步解释,武汉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将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发展底色,满足新时代人民对城市生态品质的“刚需”,顺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数读生态

  ■ 生态环境保护

  ◎武汉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160天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289天

  ◎组织完成大气污染防治项目1000余个

  ◎累计创建B级及以上绩效水平企业57家,其中A级企业4家

  ◎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劣Ⅴ类湖泊数量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实现“清零”

  ◎入选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898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

  ◎纵深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15个污染地块土壤修复项目

  ◎打造“千园之城”,全市绿道总长2320公里,建成区林荫路覆盖率达88%,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3个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绿色低碳发展

  ◎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7.5%,比“十三五”末提升1.7个百分点

  ◎2023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占比为30.5%,比“十三五”末下降4.63个百分点

  ◎2023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装机容量,比“十三五”末增长148.5%

  ◎2023年全市铁路货运量、水路货运量、集装箱铁水联运量,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6.89%、31.28%、416%

  ◎新能源配送车辆保有量达到2.65万辆

  ◎城市配送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75.34%

  ◎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81.1%

  ◎全国首个双碳产业特色楼宇已吸引57家涉碳机构和企业入驻

  (统筹:陈志远 耿愿 李建华 采写:李建华 唐婕 熊美琪 陈浩然 向智 韩珊 张珂 闫成义 摄影:彭年 )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