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志愿军老战士李少白:铁原阻击战打出了人民军队的血性铁骨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10-01 07:3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9月23日,在湖北省军区武汉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休养的李少白老人,向长江日报记者讲述了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斗经历后,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老人说,这是他这辈子最爱听和最爱唱的歌曲之一。

  干休所工作人员介绍,现年91岁的李少白老家在原四川省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他于1949年12月参军,1950年10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入朝作战,1952年年底随部队回国。回国后,他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原总参谋部、原总后勤部等单位服役。1988年,在原总后勤部某基地任副司令员的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他从部队光荣退休,被安排到干休所安度晚年。

  李少白老将军。通讯员牛贺宁 摄

  李少白老人告诉记者,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到第四次战役期间,他是志愿军第42军124师师部工作队通信勤务员;在第五次战役后期,他是志愿军第42军124师政治部组织科文书,随部队参加第五次战役后期的防御作战。当时,我志愿军第63军将士在第一道防线上的铁原地区浴血奋战,挡住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进攻的步伐,为兄弟部队构筑强化新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最终,志愿军打赢了铁原阻击战,稳住了战线,稳定了战局,逼迫敌人停止了进攻。

  临危受命,英雄铁军为祖国拼尽全力

  李少白所在的第42军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时,打过了三八线,进攻到接近三七线的地方。第四次战役结束后,第42军从横城前线撤回阳德地区休整。他记得,1951年5月下旬,他和战友得知,志愿军司令部紧急给第42军下达命令,让部队立即结束休整,迅速赶往100多公里外的预定地区。

  “部队命令我们走,我与战友就跟着大部队走!我当时只知道部队在往南边的平康方向前进。”李少白回忆说,之后几天里,他们昼伏夜行,于6月1日赶到了距离铁原三四十公里远的预定地域停下来,并立即用十字镐、铁锹、锤子、铁钎等工具构筑工事。“当时上级命令我们,一定要快点把战壕、坑道挖好,把防炮洞修牢固,为可能发生的激烈战斗做好充分准备。”这时,他才知道,在铁原地区,志愿军第63军与敌人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后来,李少白了解到铁原阻击战的更多情况:就在1951年6月1日这一天,美军开始向志愿军第63军189师的种子山阵地发起更猛烈的进攻。从这一天起到6月10日,志愿军第63军的官兵在铁原地区拼命抗击敌人;志愿军第47军、第42军、第26军、第27军四个军的官兵则在铁原后方的新幕、伊川、鸡雄山、黑云吐岭一线昼夜不停地抢修、加固新防线。到6月10日志愿军第63军的官兵从铁原地区撤出时,我志愿军修筑的新防线已变得固若金汤。敌人侦察到此情况后,放弃了继续向志愿军进攻的计划。

  李少白老人说,很多年后,他才知道,第63军所打的铁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斗之一。当时,铁原既是志愿军重要的物资补充基地,也是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如果“联合国军”夺取铁原,志愿军东线十几万人的主力部队和大量伤病员的退路将被切断,后果不堪设想。志愿军司令部要利用第63军拼命战斗抢出来的时间,调集包括第42军在内的其他部队建立新的纵深防线。万一铁原失守,新防线必须能挡住敌人进攻。

  临危受命,第63军不惜一切代价,用胜于钢铁的意志奋战12个昼夜(部分部队达15天),为祖国拼尽全力,抵挡住数倍于己的敌人的疯狂轮番进攻,在付出减员2万余人的巨大代价后,取得歼敌1.5万余人的辉煌战果,打赢了铁原阻击战。

  “志愿军第63军真是名副其实的英雄铁军!”李少白老人对记者说,“志愿军第63军将士在铁原的浴血奋战,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早已融入志愿军官兵的血脉中。志愿军官兵用行动证明,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

  引爆炸药,工兵炸开山石压瘪敌人坦克

  李少白老人回忆说,1949年12月,他的家乡万县获得解放。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唐山)军政干校在万县发布公告,招收初中至大学文化程度的有志青年入伍。从万县县立中学初中班毕业的他报名应考,考出较好成绩并通过政治考核,被军政干校录取为副排级学员。

  1950年10月,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4师从辑安(今集安)入朝作战。当时志愿军没有制空权,防空武器装备也很少,为防止遭到敌机轰炸,他与战友严格按上级命令,白天离开公路躲到路边的树林里隐蔽不动,晚上则奋力行军。时值寒冬,他与战友们都不出声,只是一个劲地跟着前面的人往前走,“咔嚓、咔嚓”的脚步声和“呼哧、呼哧”的喘气声在黑漆漆的夜空里回荡着。大家坚信:早一点赶到战场抢占有利地形,打败敌人的机会就多一分。

  李少白老人说,志愿军第42军入朝后打的第一仗,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中的黄草岭防御作战,也称黄草岭阻击战。在此战中,我志愿军官兵充分发挥擅长夜战近战的优势,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展开搏斗,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

  李少白老人介绍,志愿军特别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每次打完仗后,部队都会做分析总结,推广好经验。在黄草岭阻击战结束后不久,他从部队召开的打敌坦克经验交流会上,得知战友们采用炸开山体、产生大量飞石摧毁敌人坦克的新颖战法,已获得了显著战果。当时,志愿军第42军全军也没有几件像样的反坦克武器。进入战场后,军长吴瑞林发现敌人坦克前行公路的两侧有很多山地,且山势陡峭。于是,他命令工兵提前在公路边的山体中开凿孔洞,塞进去几百公斤烈性炸药,等敌人的坦克开过来后,我军工兵就用电话线引爆电雷管从而引爆炸药,让众多单块重达几十吨、上百吨的巨石呼啸着从山上滚下去,狠狠地砸到敌人坦克上。在黄草岭阻击战中,用这种办法,第42军的官兵曾一次性摧毁敌方5辆坦克,砸坏8辆,歼敌100余名。

  在1950年底的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42军的工兵引爆炸药后,炸塌半座山,成千上万吨石头从天而降,将敌军的20多辆坦克压瘪、20多辆坦克砸坏,歼灭不少敌人。

  生死瞬间,他藏身的屋子曾遭敌机疯狂扫射

  李少白老人说,他是学生兵,而志愿军非常注意保护学生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一次到第四次战役期间,他与其他学生兵大都被安排在军部或师部等相对安全的部门工作。他在志愿军第42军124师师部工作队任通信勤务员期间,主要负责打扫战场的工作。他协助担架队的战友将伤员往后方送,并将我方牺牲官兵的身份信息登记下来,然后忍着悲痛将他们的遗体埋葬。“牺牲的战友,大都很年轻。其中好多人没能留下姓名。”

  李少白老人介绍,因受当时我国的国力限制,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志愿军官兵经常会遇到弹药匮乏和缺少粮食等困难。1951年春天,志愿军第42军的官兵就遇到了没有粮食的困难。“因为我军运输线遭到敌机轰炸,我军后勤部门只能将少量的弹药和粮食送到前线,师部军部的官兵都弄不到吃的东西。”于是,第42军就与朝鲜人民军联手,开展就地征粮活动。因为当地的绝大多数老百姓已逃走,已在上一年成熟的稻谷倒在田里无人收割。他们工作队的人就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将稻谷抢收回部队驻地,碾压脱壳变成米,装在袋子里,趁夜黑用骡马驮送到我军前方部队官兵手中。他本人就多次牵着骡马给前线的战友送粮食。“夜间送粮很危险,敌人经常朝我们行进的道路上打照明弹,一旦发现我们的行踪,就会朝我们头上扔燃烧弹。”

  李少白老人说,他经历的最大危险发生在1951年春天的一个白天。那天他与另一名战友藏在一间土坯房里休息时,突遭敌机袭击。敌机朝他们所在房子飞过来,用机载机枪疯狂扫射。“密集的子弹像雨点一样泼洒在房子上,在屋顶和墙壁上打出密密麻麻的孔洞。”多颗弹头尖叫着从他耳边掠过,打在身边的地上,弄得尘土飞扬。幸运的是,他与战友毫发无损。

  李少白老人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有很多战友牺牲在战场上。几十年来,每当想起这些,他都心痛不已。他一直记得,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第42军124师370团团长赵欣然到师部汇报工作时,眼含泪水告诉师首长,说该团入朝时全团有官兵3000多人,但经过连续作战,到第四次战役结束时,只剩下800多人了,整个团减员严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活下来的我是幸存者;那些牺牲的战友,才是英雄!”

  记者了解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李少白因在通信勤务工作中表现出色,1952年底荣立三等功1次。在此后的服役生涯中,他还荣立三等功6次。

  ( 长江日报记者陈其雄 通讯员牛贺宁 王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