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人气高,市民将非遗“买”回家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10-28 07:4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眼花缭乱的非遗珍品、令人赞叹的非遗技艺……10月27日,“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主会场活动在四美塘文化公园闭幕。为期三天的展示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大秀绝活,令人大开眼界。展区内人潮涌动,市民开启“买买买”模式,在购买、使用非遗产品中感受到鲜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秀绝活

  非遗从小众变大众

  重庆大石足雕传承人杨准现场“凿”牛。长江日报记者 黄丽娟 摄

  重庆大石足雕传承人杨准现场“凿”牛,围观的孩子看得目不转睛,“这个雕牛的工具好多啊!”杭州玉石雕刻传承人李浩让市民用手机拍摄作品上的字放大观看,“这些字只有0.03毫米,只有在非常安静的状态下才能进行雕刻”。

  活动展示现场,来自长江干流流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13省区市的360多名非遗传承人携210个非遗项目,拿出各自看家本领,展示着各地非遗的多彩魅力。众多前来观展的市民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接触,深感惊艳。

  芜湖铁画非遗传承人滕恃勇一边用冷锻工具将花瓣状的铁片组装起来,一边绘声绘色地介绍,吸引了众人围观。有市民尝试在铁片上作画,敲打几下,一朵花儿便“绽放”开来。“通过现场观赏、体验,我相信更多人会因此关注、喜欢上铁画锻制这项非遗。”滕恃勇说。

  西湖绸伞体验区,孩子们参与刷花技艺体验。长江日报记者 黄丽娟 摄

  南京云锦因其工序复杂,素有“寸锦寸金”之说。除展品展示外,南京云锦博物馆文物修复部主任、南京云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冀元现场进行了云锦织造工序之一的意匠绘制展示,色彩斑斓跃然纸上,以细腻笔触勾勒云锦纹样之美,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西湖绸伞的摊位设置了体验区,孩子们或手执画笔或手拿毛刷,在非遗传承人罗珊的指导下进行了刷花技艺体验。罗珊表示,每天都有40多名孩子排队参与体验,在互动中加深了对非遗传统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认识。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世界“非遗”的陶瓷类项目。工艺流传至今已逾1700年,一件作品动辄上万元。 现场展示的釉色青翠如春水的龙泉青瓷,造型除了瓶、碗、盘、杯等日用品,还有可爱精美的生肖瓷。传承人竺聪林认为,只有结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赶时髦、接地气,才能让龙泉青瓷“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现场,从雪域高原的藏族唐卡,到天府之国的蜀锦,到荆楚大地的青铜编钟,再到江南水乡的评弹小调,非遗精品充分体现了长江流域非遗资源数量大、覆盖面广、种类多样、民族气息浓郁等特点,也让观众们纷纷表示“大开眼界”。

  青春范

  “90后”让非遗潮起来

  在展会现场,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的面孔不时闪现。他们将现代元素融入非遗设计,让非遗变得“潮”起来,更贴近现代生活。四川蜀锦传承人、90后陈星羽将一套价值2万元的蜀锦裙装穿在身上,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流光溢彩,引来众多观众拍照。“这件衣服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制作,而且从设计上更偏时尚感。”陈星羽介绍,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喜欢蜀锦,他们接到的蜀锦新中式服装订单已经排到2个月后。

  四川蜀锦传承人、90后陈星羽身上这件蜀锦裙装价值2万元。长江日报记者 黄丽娟 摄

  90后黄倩是建水县紫陶协会会员黄元记紫陶第七代传人。她带来展示的紫陶茶壶、茶杯上不再是刻有传统的梅兰竹菊又或是唐诗宋词,而是结合流行的元素进行创作。“非遗产品也可以个性化”,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现场市民的喜爱,黄倩很有自豪感,“我们要打造有温度、有态度、有厚度的非遗品牌”。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代表性传承人张洪身着布依族服饰,现场邀请市民们品茶。作为一名从小在茶园长大的90后,他返乡后就开始带着乡亲们一起进行茶叶的种植、管护、采摘、修剪、炒制,并开通了网上销售渠道,尝试用符合当下的营销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也让农民们实现增产增收,过上更好的生活。

  买买买

  市民将非遗好物带回家

  蕲春艾灸的艾灸贴、足贴、肚脐贴销售火爆。佤族织锦技艺市级传承人李宪兰带来的杯子、香包、手镯等,深受武汉市民欢迎。天门纸花的摊位前,围满了小朋友。有家长一口气买3个纸花,“一个纸花能变化出20多种图案,孩子在家里可以玩好久”。展示活动现场热闹非凡,交易的热度也持续增强。前来观展的市民纷纷下单,将非遗好物带回家。

  孩子们围观天门纸花。长江日报记者 黄丽娟 摄

  “7年前我在你家买这一杆秤花了60元,现在买一杆秤得多少钱?”“现在这样一杆秤得200元了!”新洲江氏秤制作技艺展示的老秤深受老顾客追捧。有市民和传承人老江加上了微信,“有时间想到你做秤的地方去看看”。

  小朋友现场用老秤称手机重量。长江日报记者 黄丽娟 摄

  “这次带了30余件做工复杂、设计精美的作品展销,很受武汉市民喜爱,三天时间销售了近一半作品。”“斑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碧介绍。一位武汉市民买下一只小的斑铜香炉,“真是太喜欢了”。他送给李碧刚买的绿豆糕,“请您尝尝我们武汉的特产”。

  “现场产品已经售光了,您可以通过官网来购买我们的产品。”10月27日中午,在马应龙传统技艺展示摊位,工作人员正在向市民解释。“我们第一天下午卖了6000元产品,第二天卖了15000元,中途回公司补了3次货,今天准备了8000元的货品,没想到不到中午就全部卖光了。”工作人员介绍,活动期间,马应龙的眼霜、眼膜等明星产品都卖爆了。

  “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主会场活动热闹落幕,不仅向人们展示了长江非遗的独特魅力,也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沉浸其中,实现了城市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

  (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编辑:王戎飞】